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任正非把自己10万元买的二手标致车,换成了宝马730。只要有空,他就开着车在深圳深南大道上兜风。

  这虽然是个段子,但华为拜IBM为师的事情,却是线年,任正非访问美国,日夜兼程地访问了IBM、贝尔实验室、思科、惠普等科技公司……

  在IBM期间,任正非和IBM总裁郭士纳一起听了IBM管理学的讲座(你可以理解为推销会),临走时,IBM高管陈青茹送给任正非一本哈佛大学出版的讲IPD(集成产品开发)变革的书。

  “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随后,华为召集高管召开会议,宣布启动“IT策略与规划(ITS&P)”项目,包括IPD、ISC(集成供应链)、IT系统重整、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正式拜师IBM。

  随后,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周伟焜亲自带了50名顾问进驻华为,而华为专门抽调300多名华为内部骨干,成立了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

  从引入IBM的管理流程开始,华为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从研发到供应链、从财务到监管,从营销到售后的制度与流程体系,为自己后来走出国门并超越西方通讯巨头,搭建了骨架,提供了灵魂。

  然而,正当如今的华为蒸蒸日上,顶着美国打压仍然在汽车、手机、芯片、5G领域取得一个个成就的时候,曾经的老师,却垂垂老矣。

  如今,IBM已经连续十年营收下跌(除了2018年时有同比0.57%的增长),2023年财报显示,IBM全年净利润为75.02亿美元,营业收入为618.60亿美元,相比10年前,营收缩水近4成,净利润缩水近半。无论是传统商业服务市场还是新兴的AI领域,IBM都已经沦为边缘角色。

  对此,IBM不得不宣布,在全球裁员3900人,而前不久裁撤1000名中国员工的行为,也只是IBM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罢了。

  要知道,在全世界的商科教材中,IBM是几乎被神化了的公司,成立已满100年、鼎盛时市值相当于美国GDP的1/4,其影响力远高于现在的微软、苹果、亚马逊和英伟达等。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人向全世界求购军舰,弗林特就从智利买了一艘二手防护巡洋舰,转手卖给了日本,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海军和泉号。

  在1880年到1910年这30年时间里,随着美国工业化进程的全面启动和商业的全面繁荣,一大批新发明在美国诞生,打字机、加法计算器、打孔机等等一系列新科技产品开始应用于商业。

  这家公司一开始是造钟表的,后来看生意不好,就买了个打孔卡的专利,装在了自家的钟表上,诞生了世界第一代员工上下班打卡机。

  后来,霍勒瑞斯发明了分拣机、制表机和记录机,用来记录完整的数据,第一次把数据转变成了二进制信息,用了几个月,就完成了过去需要7年的人口普查。

  尝到甜头的美国政府,开始大量采购这些机器,然后又被弗林特看到了,顺手也把霍勒瑞斯的制表机公司TMC(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给收购了。

  不得不说,卖过猪肉的人,是很擅长从用户角度思考的,客户想炒菜,你就卖他瘦肉。客户想剁馅,你就把肥肉卖给他。

  对于政府客户来说,CTR过去的制表机和记录机好用归好用,但太过于商业化,对政府这种每天需要大量报表的客户,还是有点不方便。

  而对于很多小公司来说,是买不起昂贵的制表机的,也不用天天处理数据,于是沃森改变了销售方法,以租赁的方式向客户提供机器,结果销量大增。

  大萧条期间,美国大大小小的企业,破产了90%,那么相应地,依赖B端客户的IBM,也遭遇了危机。

  第二,加强研发,沃森在恩迪科特建立了IBM的第一个企业实验室,利用这个短暂的市场低谷期,静心做好研发。

  比如,80列打孔卡,这是一种很薄的纸片,面积为190×84毫米,用长方形孔提高存储密度,通常可以存储80列x12行数据,容量相当于120字节。

  这在当时,算是最高密度的存储设备了,再配上适配的IBM的电动打孔机,让“IBM打孔卡”很快成为了业界标准,就像90年代的3.5寸软盘一样。

  所以毫无疑问,1934年大萧条结束后,IBM开始一统市场,成为市场的巨无霸,订单多得数不过来,就连纳粹德国也要万里迢迢找IBM购买电动机械化穿孔卡片制表机,用来更有效率地灭绝犹太人。

  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全国动员,所有的工业都被动员起来生产军工产品,IBM也不例外,开始按照军方要求,生产大名鼎鼎的BAR 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

  当然,这件事的最大意义,不在于IBM从军火订单中挣了多少钱,而是在于靠着军方订单,IBM成功和军方搭上了关系。

  众所周知,搞原子弹,需要大量的计算,当年中国人是靠算盘打出了原子弹模型,而美国人就奢侈多了,有计算机啊!

  当然,当时的计算机都是机械式的,无论是存储数据还是显示数据,都非常麻烦。为此,IBM专门为曼哈顿工程设计了一款机械计算机,配合穿孔卡片使用,便利了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大大加快了造原子弹的进度。

  参与曼哈顿计划,让IBM有了极高的保密资质,能让其参与到另一项绝密研究中----电子计算机,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设计打孔卡片输入系统(当时还没有键盘,只能靠打孔卡输入)。

  不过,在当时电子计算机还非常不可靠,不仅体积庞大,耗电量惊人,而且时不时还要烧掉一些真空管。

  但他的儿子小沃森却不这么看,他当过美国空军,知道一款能够瞬间计算数据的计算机器,能给世界军事带来一场多大的革命,而IBM引以为豪的制表技术,最终会被淘汰。

  于是,小沃森说服沃森,沃森说服董事们,让自己的儿子担任了IBM的总裁,开始死磕电子计算机项目。

  为了搞出自己的电子计算机,小沃森请来冯诺伊曼做顾问,大量招聘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技术和工程队伍从500人暴增到4000人,研发经费也从营收的3%增加到9%。

  在十年时间里,IBM投入了50亿美元(这可是50年代的50亿美元!相当于马歇尔计划的三分之一),也因此媒体戏称为“50亿豪赌”。

  最终,小沃森成功了,1964年,IBM成功推出了IBM360计算机,震撼了整个世界的计算机市场。

  在这一系统中,可以根据用户需要,运行不同的应用程序,方便不同的用户。保险公司买了能算收益,军方买了能算导弹弹道。

  没人能否认小沃森的商业才能,IBM360诞生后,他游说国会放松对计算机的管制,成功将计算机从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用,将这种实验室里的怪物,普及到了每一个银行、保险公司和航空公司,为推动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小沃森执掌IBM二十年里,IBM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0%,这一增长速度是惊人的,他爸爸也没有做到这一点。

  到了1975年,IBM生产的计算机数量,已经是世界其他所有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总和的4倍,IBM正式成为了世界级的巨无霸。

  IBM虽然也造计算机,但造的都是动辄几百公斤的大型机,客户都是银行啊、政府啊之类的B端客户,至于个人嘛,IBM不认为个人客户有消费计算机的能力和需求。

  于是,1980年,新上任的IBM总裁约翰-R.欧宝,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下令组建了1个13人的研发小组,在佛罗里达一个车库里(又是车库!),开发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

  还好,IBM的技术底子在,研发很顺利,一年之后就推出了自己的IBM-PC(IBM5150),搭载英特尔跨时代的8088处理器,成为当时性能最强的电脑。

  当时年仅26岁的比尔盖茨很快意识到了这一巨大商机,但他手头并没有操作系统,于是他花75000美元买下了86-DOS,改了个logo就成了自己的PC-DOS,然后利用自己老妈是IBM董事的关系(走后门),将PC-DOS卖给了IBM,让IBM-PC用上了微软的DOS操作系统。

  IBM-PC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第一年就卖了20万台,到了1985年,销量突破100万台!被时代周刊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产品”。

  不过,IBM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在预装微软DOS的时候,忘了(也可能是被比尔盖茨的老妈阻挠)签订独家使用协议,最终造成了兼容机危机。

  由于IBM-PC的成功,吸引了很多“山寨”厂商,他们参考IBM-PC的标准,打造可以兼容IBM-PC配套软件、扩展卡和外设的产品,宣告了兼容机时代的到来。

  比如,现在随便找个攒机的人,都能攒出一台苹果电脑出来,但是,你搞不定苹果封闭的IOS系统,也就自然没法用苹果的软件。

  但是比尔盖茨不讲武德,把DOS系统到处卖,搞得各个厂家的产品,不仅性能和系统跟IBM的一模一样,还能白嫖IBM为自己电脑开发的软件、扩展卡和打印机,最关键的是价格还便宜!

  于是IBM吸取教训,开始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OS/2,并将其安装在了自己的IBM PS/2电脑上,这一系统与原来的ISA总线不兼容。

  这一下子,兼容机厂商怒了,就在PS/2电脑推出的同一天,以康柏公司为首的九大兼容机厂商,共同宣布采取与原总线兼容的新标准,正式向IBM宣战。

  此时的微软,靠着IBM-PC的普及,已经成长为一个软件巨头,比尔盖茨早就忘了早些年和IBM的香火情,选择了站在兼容机厂商一边。

  这一教训是惨痛的,IBM的利润迅速下滑,1991年亏损28.6亿美元,1992年亏损49.7亿美元,1993年1月,IBM股票价格跌至每股40美元以下,达到了17年来的最低点。

  当时的业界,普遍对IBM能否挺过这次危机表示怀疑,甚至预言IBM实在太庞大了,庞大到无法应对信息革命的产业转型了。

  这个时候,IBM董事会经过两个多月的多方寻找,选择了一个年纪54岁的局外人担任CEO——就是那个段子中与任正非赛车的路易斯郭士纳。

  郭士纳是麦肯锡合伙人,后来到美国运通担任执行副总裁,是运通信用卡成功的功臣之一,但1981年美国运通并购了谢尔森之后,郭士纳在办公室政治中落败于谢尔森的CEO威尔捷,最终愤而离开美国运通。

  后来,郭士纳到以生产薯片和饼干闻名的纳贝斯克食品集团任总裁,在短短四年里,就帮助这家美国最大的食品公司扭亏为盈,实现了近3亿美元的净收入。

  郭士纳做的第一个决策,就否决了执行前总裁埃克斯留给他的将IBM进行肢解的计划,正式宣布:IBM不解散!

  在郭士纳之前,IBM内部以企业蓝为主色调,无论是logo还是工作服,都是蓝色的,IBM高层对蓝色的态度如同宗教崇拜一般。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郭士纳卖掉了IBM总部大楼,卖掉了IBM历年收集的艺术品,卖掉了IBM联邦系统公司,总之,所有非生产性资产,一律卖掉!

  同时,IBM调整年底分红(从每股2.16美元下调到每股1美元),裁员3.5万人,削减日常开支89亿美元,总算度过了流动性危机。

  叫人来一问,才知道,IBM虽然B端业务经营乏善可陈,但一些大型机卖出去之后,往往会连带着做一些软件服务,只要客户不倒,这种服务业收入,就会源源不断。

  但是在底层和高层中间,有一层至关重要但很难看见的系统,那就是各类数据库、系统管理、交易管理等等程序,因为关注的人少,还没有出现主导企业。

  而这一中间层,IBM反而有优势,IBM经过几十年的经营,配套的设备软件,体量规模比微软大得多,只不过在IBM惯有的硬件思维之下,所有软件都是硬件的配套工具,压根没想着单独拿出来挣钱,更谈不上独立的软件业务部门了。

  于是,郭士纳决定开拓中间层软件业务,将软件业务从主机业务中分离出来,并下令对公司所有的关键性软件进行重写,实现跨平台(适配其他公司计算机)运行。

  这还不够,郭士纳还花32亿美元巨资收购莲花软件公司,拿下了控制34%以上的企业网络市场的网络软件Notes,又收购德克萨斯州奥斯汀Tivoli,拿下了其智能管理软件系统,开始在商业软件系统服务中,突飞猛进。

  特别是其重点经营服务器数据库服务的决策,让IBM在互联网经济到来之前,就搭建起了互联网企业腾飞的基础,也为IBM走向21世纪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赢得了一张入场券。

  当时的IBM,哪怕经过了裁员,仍然拥有32万名员工,官僚主义和保守主义横行,大公司病严重,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内耗和掣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士纳解散了管理委员会,将公司财务系统、31个内部交流网络,128名首席信息官、70多家广告代理商等,统统合并或削减为一个,公司的管理层级从9层缩短到4层。

  同时,郭士纳打破公司原有的按产品和地域二元划分的组织结构,以客户为基础,将公司划分成12个集团,包括11个行业集团(如银行、政府、保险等)和1个涵盖中小企业的行业集团。

  在郭士纳一系列的努力之下,IBM迎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仅用两年的时间就摘去了亏损的帽子,1992-2001年,IBM服务收入从74亿美元增长到300亿美元,收入增长占全公司总收入增长的80%!股价增长了1200%!

  但一旦遇上一个魄力不足的总裁,那么几乎所有人都会在股东的压力之下,固守自己的核心领域,很谨慎地开拓新的领域。

  我们回顾一下IBM发展之路,从机械的制表机到电子计算机,从大型机到PC,从硬件到软件,都是如此,都依赖关键人物的推动。

  所以,我们就会发现,在近些年几乎所有热点领域,IBM都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或者“只开花,不结果”。

  70后至80后的人,应该都对1996年IBM的“深蓝”象棋电脑击败卡斯帕罗夫之战记忆犹新,而在2011年,IBM就已经推出自己的大语言模型——Watson了。

  简单来说,就是让Watson阅读大量医典和医学论文,然后医生提问,Watson快速给出诊疗方案,经过医生的审核后提供给患者。

  听起来很美好,但因为那时候,AI算法还不像现在这么靠谱,给出的诊疗方案往往不那么准确。而且很多时候,医生认为Watson成熟之后,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所以非常抗拒。

  最终,Watson和医院的合作无疾而终,IBM也没有给Watson寻找新的应用领域,Watson一直半死不活挺到2021年才宣告失败。

  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其实IBM,也是一家芯片巨头,世界第一款2nm芯片,就是IBM设计出来的。

  早些年,IBM把PC和服务器卖给了联想,随后又把小型机卖给了浪潮,还倒贴10亿,把亏损的芯片制造业务卖给了格芯。

  研发最新的半导体工艺,动辄需要数十亿美金的投资,工艺每两年就需要升级一次。这个成本需要出货量来支持,但是随着IBM逐渐剥离硬件业务,自己的芯片市场不足了,而且价格在面对台积电时,也不占什么优势。

  如果说企业利润率不错的时候,IBM也许还可以养着高投入的芯片制造,但在经营业务逐渐萎缩,利润逐渐下降的时候,华尔街和投资者就会给IBM的管理层压力,去剥离不赚钱或者利润率低的项目。

  现在,IBM又开始押宝量子计算,推出了IBM Q System One,是世界上第一台量子线路计算机。但是,熟悉计算机领域的都知道,量子计算离大规模实用还非常遥远。

  比如,没有试图尝试任何消费端(To C)业务,似乎忘了80年代IBM最辉煌的时刻,恰恰是其PC面向C端的时候。

  在过去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20年中,IBM的政策,却朝令夕改、毫无头绪,很多很有潜力的优质业务,也往往以灰头土脸收场。

  到2024年9月,曾经市值占美国GDP四分之一的IBM,其市值只剩微软的1/16了,要知道,2012年9月,微软和IBM的市值,还相差无几呢!

  “人会变傻,公司也会变傻,尤其是公司在开始变大时。他们想复制当时的成功,所以他们开始试图把自认为是好的流程制度化。

  IBM和中国的历史,超过100年,早在1920年代,IBM就为北京协和医院安装了中国第一台商用制表机。

  1979年,中国刚刚开放的时候,也曾引进过IBM370/138大型机,也拉开了中国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序幕。

  而IBM介入华为改革这种“蓝色革命”,更是在诸多中国企业身上上演,助力华为、联想、阿里巴巴成长为IT行业巨头。

  而且,为了更好利用中国智慧,1995年9月,IBM还组建了跨国企业在华首个研发机构——IBM中国研究院,IBM许多知名的科技成果都出自此这里,比如前文提到的2011年的大语言模型Watson,而现在很多很多商业巨子,也都出自这个“独角兽企业的黄埔军校”。

  “IBM可以说是对中国最友好的科技巨头。它对中国的哺育是全方位的,将大量的技术和咨询服务带给了中国的同事,培育了大量的人才。

  它跟微软、GE通用电气一起,可以称为对华最友好的全球化美国三剑客,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工业思维和IT思维。

  2018年,IBM中国收到美国总部的一份名单,要求IBM中国不能再为名单上的中国企业提供服务。

  看看美国禁TIKTOK,看看欧洲拆华为设备,这些无厘头的行为,已经证明了,数据是各个国家不可触碰的逆鳞。

  国外如此,中国也是如此,中国不能允许核心数据,掌握在外国服务商手上,否则,美国政府一个指令,14亿中国人的银行存款,都可能归零。

  其实,IBM在华裁员在2021年就有计划了,是新任印度裔CEO Arvind Krishna上任后的8000人裁员计划的一部分。

  为什么更便宜?因为根据IBM裁员补偿方案,被裁员工有个“搬迁印度”的选择,但要按印度公司的标准拿工资。

  可是他也不想想,美国人不傻,中国人也不傻,干嘛要去印度拿印度的工资?所以裁员的事拖拖拉拉一直没搞利索,一直到现在才在Arvind Krishna的强令下,一次性解决,结果闹出了舆情。

  曾经要被中国仰视的外资巨头,赚不到钱了,那么,出于资本的逐利性,离开中国市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