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当时陶瓷生产出来就能卖掉赚钱,窑炉像台印钞机一样。”提到佛山的产业,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陶瓷”两字。作为全国乃至世界级陶瓷重地和产业风向标,佛山建陶产业经历二十年的高速发展阶段后,渐渐走到新的十字路口。一批新兴陶瓷产区快速崛起的同时,传统陶瓷产区的产能和产业规模被不断压缩,早期的产区格局渐渐被打破。迭加环保治理、政策迭代、市场洗牌等多因素影响,也给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时值当下,佛山建陶产业要如何从过往靠“量的取胜”转变为“质的增长”,又该如何一步步走向转型?

  在业内,早期建陶产区格局有“三山一海夹两江”的说法。简单来说,“三山”即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泛指山东)、河北唐山,“一海”即上海(包括江浙地区),“两江”即福建晋江(泛指福建)、四川夹江(泛指四川、重庆)。而作为全国建陶基地的重中之重,佛山在建陶产业发展史上占据着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2022年,佛山拥有36家建陶生产企业,183条生产线亿平方米,居全国第四位,生产制造规模稳居全国前列。

  “当时陶瓷生产出来就能卖掉赚钱,窑炉像台印钞机一样。”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首席科技创新专家王勇做了个比喻。大部分行业人的记忆中,在过去近二十年里,乘着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行业“疾驰”带来的东风,佛山建陶产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当时,佛山各地的厂房车间机器日日轰鸣,数百米长的窑炉内焰火熊熊,一块块带有余温的墙地砖出现在窑尾并垒砌起来,被一辆辆货车从产区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然而,这种依靠大规模生产的盈利模式也为后续的发展埋下隐患。从2018年开始,全国瓷砖产量持续下降,迭加2021年地产持续爆雷,瓷砖产业的衰退特征全面暴露,产能严重过剩、库存大量积压、销量下降、价格战恶性竞争等问题,成为建陶行业头上一团挥之不去的乌云。

  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的陶瓷砖实际产量约73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0.5%,产能利用率约为73%。拉长时间线来看,全国陶瓷砖产量在2016年达峰后震荡下滑,2022年较峰值下滑幅度近30%。企业数量方面,2021-2022两年间全国建筑陶瓷生产企业减少115家,生产线%。

  上述协会在陶瓷行业发展分析报告中指出,“自1983年我国从意大利引进首条全自动现代化生产线年里,我国的建陶产业澎湃发展,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陶瓷砖生产、消费与出口国,但是到了今天,靠‘量的增长’已经走到了尽头,‘质的增长’正成为新的引擎,只有质的提升与突破,陶瓷行业才能迎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整体行业剧烈变动、迫切需要转型时,作为产能重地的佛山无疑正处于“震中”地带。生存与发展的问题,是压在企业心头的“巨石”。根据佛山市陶瓷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佛山陶瓷墙地砖总产量8.05亿平方米,同比减少17.24%;佛山卫生洁具总产量1959.06万件,同比减少8.4%。佛山陶瓷墙地砖出口总额129.14亿元,同比增长15.7%,卫生洁具出口总额97.59亿元,同比减少1.4%。另外,2022年佛山地区瓷砖生产开窑率仅为50-65%。该协会秘书长尹虹分析指出,建材家居行业对房地产发展具有极高的依赖度。在房地产行业没有明显起色之前,2023年建材家居行业的企业还是要生存在先,发展在后。

  “2022年整个陶瓷行业收入大打折扣,大概打了3-4折。这相当于去年仅仅入账了往年水平的三至四成收入。除了疫情、房地产行业等内部因素影响以外,海外出口受阻、新兴陶瓷产区快速崛起等外部因素都增加了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不乐观估计,陶企今年仍是艰难的一年。”王勇坦言。

  在他看来,陶企当下想要活下来,保持竞争力,只有高质量发展这一条路。“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大框架,里面涉及到企业的运营、管理、创新、品牌、效益等多方面。就当前的佛山建陶产业而言,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初步阶段,部分企业渐渐意识到固守过往的模式只会将自己逼到墙角上,以至于无路可走。但整体上,行业发展步伐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转型往往伴随着阵痛。有多位行业人士认为,佛山建陶产业当前的转型阵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此前习惯大规模生产、靠量取胜的企业难以在短期做出转变,从而真正走向“质的增长”,特别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建材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明显突出;二是,陶瓷作为传统制造产业,主要聚焦资源消耗,不同于其他产业自带高科技“基因”,导致转型之路漫漫。“过去靠量大就能获取盈利,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存量,如何压缩产能,如何提高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转变到以消费者为中心等等。”一位受访陶企员工说道。

  事实上,部分企业早已率先布局并做出不少成果。近几年,蒙娜丽莎、东鹏、简一、新明珠等企业在生产制造端、产品结构等方面不断更新迭代,包括投入使用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投建屋面光伏发电项目;布局新能源赛道,优化过剩产能;以及探索成品交付、包铺贴等售后服务,拓宽陶瓷应用的边界等。

  “过去我们依靠的是劳动力、环境与资源等红利发展,如今我们企业要找到新的方法,蹚出一条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广东东鹏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何新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要推动价值观培塑和机制体制建设,练好自身内功,注重效率的提升;同时加快拥抱智能化、数字化。他提到,数字化是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意味着企业从消费端、需求端到交付的整个端到端的价值链,都能够用数据来呈现,每个节点都看得到,从而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结果,有利于管理层决策的准确性。

  简一集团董事长李志林在第十二届全国陶瓷人大会上表示,在过去陶瓷行业的微笑曲线中,产品模仿(同质化)和卖货思维(价格战)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不具备研发能力的企业就只能做代工,通过大产量、低成本的方式,聚焦资源型制造,这带来的是低附加值和低效益,抗风险能力也随之降低。所以,要适应高质量发展,就要重构微笑曲线。

  而陶企对行业价值链的重构,都离不开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这一过程的转变,堪称决定企业存亡与否的“惊险一跃”。对此,简一集团品牌与市场中心总监郭文恺向记者说道,企业这条路要走得顺畅,关键在于抓住本质、转变过往的卖货思维。一方面,站在商业本质上来讲,即以客户为中心,所以在打造数字化交付全链路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客户价值展开,满足当下消费者对理想家庭空间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的本质要承担社会价值,为此企业必须符合社会要求,诸如进一步推动产业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等。“只要企业能抓住这些本质,数字化服务的质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转型自然是水到渠成。”

  王勇同样认为,推动整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落地支持,还需要企业家们思维进阶。“行业内不少企业高层在经营理念、品牌建设、创新能力与意识等都有所不足,还停留在追求赚快钱的层面上。站在更大角度上,企业家抓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方向,经营好公司的同时,还要肩负起对客户员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