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的关肃霜
“梨园谁不识肃霜,一代名伶压群芳。”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改编者之一、着名剧作家杨毓珉在悼念关肃霜老师逝世时写的两句诗。虽是诗的语言,却非常准确而生动的评价和概括了关肃霜老师在当代京剧旦行艺术史上的崇高威望、历史地位和他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精湛技艺。1992年3月关肃霜老师不幸逝世时年仅63岁,这既是中国京剧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云南戏剧界的巨大损失。如今31年过去,关肃霜老师依然活在广大群众的心目中,她创立的关派表演艺术,活力四射,魅力不减,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并以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剧坛。放眼望去,全国戏曲舞台上凡文武全才的旦行青年才俊,都以“小关肃霜”命名或赞誉,便是例证。
1995年为纪念关肃霜老师逝世3周年,也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关老师的怀念之情及其家庭身世和艺术历程的全面了解,王经和徐巧玲共同撰写了27万字的《关肃霜传》出版发行,翔实生动地记述了关老师传奇的一生。书出版后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和好评。它填补了对关肃霜生平研究的空白,既是深入了解关肃霜的一把钥匙,又是全面评论关肃霜舞台艺术的重要参考和必要借鉴。
关肃霜老师的舞台艺术是一份丰富的遗产,对这份遗产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随着舞台上“关肃霜热”的持续升温,以及关肃霜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应读者的要求,作者对传记作了丰富和补充于2016年再版发行。发行后同样受到好评。近年来,我国文化生态环境良好,顺势而行,关肃霜舞台艺术也不断在全国各地交流推广演出,关派艺术进一步深入人心,传承发展。同时,理论研究也有新的收获。这样前两版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关派艺术与时俱进和传承创新的需求,他们期望丰富内容再印新版。作者顺应形势,进一步修饰订正,增添新的内容,于是有了今年重印版的问世发行。
除校勘订正全书外,重印版主要增添了关肃霜子女关小霜和关小松写给母亲的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信;关肃霜亲孙女徐子惠继承祖母事业,潜心钻研京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内容;关肃霜滇剧界的关门弟子、云岭文化名家吴岚传承拓展和推广关肃霜舞台艺术的事迹,以及纪念关肃霜老师诞辰90周年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这是重印版的一大看点。为什么《关肃霜传》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版发行,我想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关肃霜老师历久弥新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是对她高超技艺和高尚人品的追忆,更是对关派艺术传承创新继往开来的呼唤。
一个艺术家留给后世的永远是他创造的艺术,艺术的价值决定了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关肃霜老师的价值就在于创立了承前启后,领异标新的关派表演艺术。在这本传记中,通过作者对关老师一生的记录书写,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关老师艺术的出类拔萃,在此,以我对关老师舞台艺术的学习感悟和阅读传记的体会,我对关老师舞台艺术的特点概括几点:
她是全面美的典型。戏曲表演艺术的全面美,既指“四功五法”的程式美,还指博大充实的气韵美。京剧旦行史上梅兰芳是全面美的化身,关肃霜则是众多梅派后来人中的佼佼者,她把梅兰芳的全面美拓展到了武旦、小生、武生的范畴,是梅兰芳之后全面美的典型和高峰。
她精文通武,技艺超群。旦行戏自不必说,早已统领风骚,就是武生戏、小生戏也可以和当代顶尖的武生、小生演员相媲美。她的表演艺术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她为当代戏曲舞台树立起了一面光辉的文武全才旗帜,引领着后来者奋勇向前。
她是古典与浪漫相融合的勇者。京剧形成于北京,古典性是它的本质特征,而形成于边疆的艺术往往呈浪漫性。京剧表现现代云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就是古典和浪漫的碰撞和交流。关肃霜老师则是把二者融合得最为成功和完美的代表,标志性的剧目就是《黛诺》,古典美和浪漫美在剧中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种融会之美,这是关派艺术独有的风范。
关肃霜老师不仅技艺超群,人格也十分高尚,被誉为是“技艺精湛品德美”的德艺双馨艺术家。传记中对此也有详细的介绍与评价。读传记我们会惊叹她的技艺,会被她的艺术所折服,同时还会被她人格的力量所感染。这是关老师的魅力所在,当然也是传记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