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仆二主插曲是传言还是实锤?
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西安市未央、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春秋时秦穆公不断向外扩张,称霸西戎后改名霸水。后来在“霸”字旁加上三点水,称为灞水。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复名滋(兹)水。唐以后仍称霸(灞)水。号为关中八川之一(灞、浐 ( 产)、泾、渭、酆 ( 丰、沣)、镐 ( 滈、鄗)、潦 ( 涝)、潏 ( 泬)八条河流的总称)。
按:是年改州为郡,又按旧志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稜(同“棱”)隋蓝田太守,岂隋初尚为郡,后乃废为县舆。
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进军长安。李渊四女婿左亲卫段纶,在蓝田聚兵万人响应。
隋朝左骁骑卫大将军屈突通、鹰击郎将尧君素,驻军河东(郡治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与驻军霍邑(今山西霍县)的虎牙郎将宋老生遥相呼应,共拒李渊。八月宋老生败亡,李渊由此进军长安。隋军自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出蓝田(今陕西蓝田)回救长安,至潼关(今潼关东北黄河南岸)附近,被刘文静部阻遏,不得进。
门荫入仕,侍奉晋王杨广,担任亲信侍从。隋炀帝继位,官至鹰击郎将。出任河东郡守、金紫光禄大夫,抗拒唐国公李渊大军。
大业十四年(618年),得知隋炀帝遇害后,遭到部下杀害。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念及忠诚,追赠蒲州刺史。
二、段纶,辽西郡令支县(河北迁安市)人。少有侠名,娶李渊之女高密公主为妻。李渊起兵之后,段纶在蓝田聚集了一万多兵马,迎接李渊,授金紫光禄大夫。唐朝建立后,出任驸马都尉、益州都督,平定巴蜀和南宁州地区。迁熊州刺史,册封纪国公。唐太宗即位后,历任右光禄大夫、秘书监、宗正卿、工部尚书。贞观十六年(642年)四月己酉去世,谥曰“安”,后陪葬于昭陵。
三、刘文静(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郡武功县(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开国功臣。
出身彭城刘氏。刘文静英俊魁伟,才干突出。隋朝时期,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面对天下大乱,联络裴寂与李世民,支持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奉命联络突厥。随军南下,击败虎牙郎将桑显和、河东通守屈突通。唐朝建立后,出任纳言,成为宰相。跟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历任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受封鲁国公。
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与司空裴寂产生隔阂,酒后狂言,遭到小妾告发,以“谋反罪”处死。唐太宗贞观年间,恢复官爵,配享唐高祖庙庭。
四、屈突通(557年~628年),复姓屈突,字坦豆拔,昌黎徒何(今辽宁锦州市),奚族。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
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北周时期,起家司卫都中士。隋朝初期,任左卫司马,袭封邑川县公,迁左勋卫车骑将军。开皇十七年,迁左亲卫府大都督、陇右群牧使。奉公正直,官民敬畏。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参与征讨高句丽,升任右光禄大夫、左武候将军。大业九年,平定杨玄感叛乱,迁左骁卫大将军、关中讨捕大使,镇压农民起义。隋炀帝南巡江都,授左光禄大夫、卫大将军、长安留守。大业十三年,阻止唐国公李渊进军,兵败被擒,授兵部尚书、蒋国公。跟随秦王李世民平定薛举父子、王世充,拜工部尚书。玄武门之变后,出镇洛阳。
贞观二年(628年),拜洛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卒于任上,享年七十二岁,获赠左仆射,谥号为忠,图形于凌烟阁。永徽年间,重赠司空。
高祖军济河(意为渡河),(屈突通)通自武关(今陕西商洛丹凤县)趋蓝田,以援长安。《屈突通传》
《册府元龟》:北宋四大部书之一,为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杨亿、孙奭等十八人一同编修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合称“宋四大书”,而《册府元龟》的规模,居四大书之首,数倍于其它各书。其中唐、五代史事部分,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亦有校勘价值。
“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全书共1000卷,分帝王、闰位等31部,部下再分门,共有1100多门。《册府元龟》将历代君臣事迹,自上古至于五代,按照人物阶层身份,分门别类,先后排列,目的是“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采择了经、史、《国语》、《管子》、《孟子》、《韩非子》、《淮南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韩诗外传》和历代类书、《修文殿御览》,分类编纂。用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勒成一千一百零四门。门有小序,述其指归。分为帝王、闰位、僭伪、列国君、储宫、宗室、外戚、宰辅、将帅、台省、邦计、宪官、谏诤、词臣、国史、掌礼、学校、刑法、卿监、环卫、铨选、贡举、奉使、内臣、牧守、令长、宫臣、幕府、陪臣、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有总序,言其经制。历八年成书,总计有一千卷,诏题名《册府元龟》。
乐善好施,颇有勇力,参加齐郡长白山(今山东长白山)起义军。待人宽厚,人心归附,遭到左才相猜忌,率众南渡淮水。联合杜伏威,进据海陵县,自称大将军。大业十一年(615年),自称楚王。武德二年(619年),占据江都,建立吴国,年号明政,任用乐伯通(左仆射)、李百药(内史侍郎)、殷芊(太常卿),江南士民多数归顺。迁都余杭(今属浙江杭州),领土范围东到会稽,南至五岭,西抵宣城,北达太湖。武德四年(621年),为扬州刺史杜伏威所败,执送长安。不久逃出长安,意图东山再起,被处死于蓝田县。
按:《高宗本纪》书七月□□于蓝田作万全宫,《通鉴》书二月作,月虽不同,其在永淳元年同也。惟《会要》作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正月七日。
万全宫:在今陕西蓝田县东。《新唐书·地理志》京兆郡蓝田县:“永淳元年作万全宫,弘道元年废。”宋敏求《长安志》卷16载:“万全宫在(蓝田)县东四十五里,新造凉宫为万全宫。”高宗遗诏停废万全宫,武后文明元年(684)诏万全宫置僧寺,并以旧宫为名。
天宝中,崔湜[shí]言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铲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可通輓道,以湜充使,开大昌关,役徒数万,竟不能通。《方舆纪要》引唐史
唐元宗:宋太祖认轩辕黄帝为赵氏先祖,称圣祖皇帝,后称圣祖大天尊。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赵恒追尊其为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号圣祖即宋圣祖,《宋史·志第五十七·礼七吉礼七》有相关记载。
宋人张咏《乖崖集》记载宋圣祖名为赵玄朗,因而玄字成为避讳,玄武大帝更名真武亦与此有关。宋人以“元”代替“玄”,唐玄宗又称“唐元宗”。但因南唐中宗李璟庙号“元宗”,因而时人多以唐明皇称之。
崔湜(shí):(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安喜县(今河北省定县)人。唐朝宰相,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户部尚书崔挹之子。
出身于博陵崔氏安平房。进士及第,授左补阙,参与编纂《三教珠英》,作为北门学士。先后依附于武三思、上官婉儿,由考功员外郎,累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因选才过程受贿,出贬江州司马,不久起复为尚书左丞。
唐中宗驾崩后,先后依附于韦皇后和太平公主,官至中书令,先天政变爆发,被流放岭南,旋即因密谋进毒之事被查出而被追命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崔湜曾建议开通南山新路,以连接商州水陆交通,中宗李显以其为使开大昌关(今陕西蓝田西南五十里汤峪南),役使数万役丁,以死伤过半的代价,开出一条新道,并严禁旧道通行,但因夏季多雨山路崩塌,致使山路不通,而崔湜却因开山之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不久又在太平公主的引荐下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嗣虢王李巨:(?~761年),字承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祖李渊玄孙,卫尉卿李邕第二子。
刚锐果决,涉猎书史,爱好属文。开元十五年,授嗣虢王。天宝五载,出任西河太守,坐罪贬为义阳郡司马。安史之乱爆发,授御史大夫、三镇(岭南黔中南阳)节度使。至德二年,授太子少傅、西京留守。三年,迁太子少师、河南尹、东都留守,出贬遂州刺史。
仆固怀恩(?-765年9月27日),复姓仆固,字怀恩,金微都督府(今蒙古国肯特省)人,铁勒族。唐朝中期名将,右武卫大将军歌滥拔延后代。
仆固怀恩早年加入朔方军,为人骁勇善战。安史之乱爆发,跟随名将郭子仪入关作战,任朔方左武锋使。
唐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至十二月,唐军发起收复长安、洛阳的两京之战,仆固怀恩骁勇果敢,屡立战功,册封丰国公。为交好回纥,出嫁二女和亲回纥,推动回纥借兵以平安史之乱。其家族46人死于国难,可谓满门忠烈。平定叛乱之后,驻守邠宁,拜检校左仆射、中书令、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太子少师,册封大宁郡王。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猜忌武将,宦官专权。公元763年,在回纥兵的助力下,安史之乱平定,改元“广德”,仆固怀恩奉命护送自己的女婿和女儿(即是回纥的登里可汗和光亲可敦)回漠北。监军宦官骆奉先诬告仆固怀恩谋反,仆固怀恩被迫反唐。永泰元年(765年),引回纥、吐蕃等兵进犯,中途病死于鸣沙(今宁夏青吴忠青铜峡市),最终郭子仪单骑见回纥,平定此乱。
周子谅,唐京兆人。玄宗开元中,张九龄按察岭南,奏充判官。九龄为相,引为监察御史。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牛仙客为相,九龄罢知政事。子谅以仙客滥登相位,责御史大夫李适之坐观其事。适之奏其言。上大怒,亲加诘问,杖于朝堂,绝而复苏。乃流瀼州,行至蓝田而死。
上元三年(762年)四月,唐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唐肃宗曾召驻襄州的来瑱(tiàn)入京,但不久肃宗去世代宗立,来瑱不愿行,鼓动部署上表让自己得以留镇,引起代宗不快。来瑱的行军司马裴奰谋夺来瑱的位置,曾上奏肃宗,言来瑱有不臣之心。
宝应元年(762年)六月,唐代宗秘密下诏让裴奰攻打来瑱。裴奰大败,被来瑱生俘,押送京师。唐代宗判其流放费州,后在蓝田旧驿站赐死。八月十九日,来瑱入朝请罪,代宗见其臣服,任来瑱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任山南东道节度使、观察使,并代替左仆射裴冕担任皇陵使(一作山陵使)。
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军大举入寇,权宦程元振隐而不报,再加来瑱被杀之事,诸节度使对唐中央心生惊疑,仆固怀恩被逼反唐,李光弼不敢入援,郭子仪被罢兵,各地兵将未曾力战,致使吐蕃军进陷长安,代宗逃奔陕州。
郭子仪领命平乱,收集溃兵,驻兵商州(今陕西商洛)。此时光禄卿殷仲卿在蓝田募兵,郭子仪派左羽林大将军长孙全绪,领二百骑前往蓝田探查敌情,两者相互配合,白日击鼓多张旗帜,晚上多燃火堆,吐蕃不知唐军虚实。殷仲卿率两百骑兵直接渡过浐水,吐蕃生惧,百姓哄骗其为郭子仪领军而来,摄于郭子仪威名,吐蕃从长安撤军,另有些许残余还在城中。军将王抚及御史大夫王仲升率兵从禁苑中进来,击鼓大喊,殷仲卿又率军入城,吐蕃兵逃散,郭子仪率军乘势击鼓入长安,人心渐安。长安前后沦陷十五日。
曾被吐蕃拥立为帝的广武王李承宏,流放虢州,不久死去。权宦程元振流放溱州(今重庆市綦 [qí]江区),行至江陵为仇家所杀。
公元779年,唐德宗继位,意图改变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尾大不掉的态势,激起藩镇叛乱,即“奉天之难”,又称“二帝四王之乱”。
建中二年( 781 )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袭其父位,魏博节度使田悦亦代为之请。德宗坚决拒绝。李、田遂联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等起兵反唐。七月淄青节度使李正己病死,八月其子李纳亦请袭父位,德宗不允,李纳遂反。
建中三年(782年)正月,幽州节度使朱滔讨伐李惟岳,其部将王武俊倒戈,李惟岳被杀。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击破梁崇义,荆襄遂平。同时名将马燧大败田悦。
田悦部署符璘,听其父符令奇之言,归降马燧,田悦大怒,杀符令奇,唐德宗追赠其为琅琊郡公。后符璘累功拜辅国大将军、左神策军将军,管理皇帝的禁卫军长达13年,得赐蓝田田四十顷。
战火似要渐熄,但朱滔、王武俊、李希烈皆有占地扩充实力的想法,因未能如愿,对朝廷心有不满。魏博节度使田悦游说于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朱滔,朱滔、王武俊反,战火更盛。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十一月,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李纳称齐王,王武俊称赵王。同时四人又派使者奉上奏笺,愿尊李希烈为帝。李希烈乃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建中四年八月(公元783年),李希烈围困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襄城县)。德宗心怀绥靖之意,派遣颜真卿前往招抚,被扣押。九月唐德宗为解襄城之围,命舒王李谊为荆襄、江西、沔鄂等道节度诸军行营兵马都元帅。又令泾原诸道兵马援救襄城。
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当时泾原士卒离开驻地,大多带着家中子弟,希望到长安后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直到离开长安城都一无所得。当时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发放物资犒赏军队,但得到的只是粗茶淡饭,引起兵士不满,发生哗变,德宗逃奔奉天(今陕西乾县),即“泾原兵变”。
泾原兵进入皇宫府库,大肆掠夺金银,并拥立曾任泾原节度使的太尉朱泚为帝,国号大秦,年号“应天”。
德宗从荆襄前线召回神策军大将尚可孤入卫。十一月,尚可孤率兵三千由武关前往增援,驻兵七盘,击败朱泚部将仇敬(一作仇敬忠),乘胜收复蓝田。
兴元元年(七八四)正月初一,逃奔梁州(今陕西汉中)的德宗听从陆贽之言,下《罪己诏》大赦天下,王武俊、田悦、李纳见赦令后,皆去王号,上表谢罪。
此时,李希烈则乘攻取汴州(今河南开封)之威,僭居帝位,国号为楚,年号武成,并杀害颜真卿。称王的朱滔与占据长安的朱泚为兄弟,意图西进往援,见田悦等不愿前往,与田悦、王武俊等乱战一气。
兴元元年(784年)五月,在宰相李泌谋划下,由大将李晟领衔,尚可孤为先锋,发兵收复长安,叛乱平定,唐德宗重返长安。
后李希烈败退蔡州,为部将陈仙奇毒杀;朱泚败出长安后,为随从所杀,首级送往梁州;朱滔被迫上表请降,郁郁而终;田悦为其堂弟田绪所杀。李纳败李希烈于陈州,王武俊败朱滔于幽州,二人因之受封。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一说怀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三岁丧父,由兄嫂抚育长大。四次参加科举,才得以进士及第。但唐代科举及第并不能立即入仕,仅获得一定的出身品第,即任职资格,还需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方可释褐当官,即真正受到任命。韩愈又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皆失败,三次向宰相上书皆未得回复。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以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贞元十七年(801年),通过铨选。次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此时才算成了国家正式公务员。之后韩愈虽有升迁,但又屡遭贬谪。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因其文采功绩而渐起,但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元和十五年(820年),,召回任国子祭酒,次年转任兵部侍郎,任宣慰使,安抚镇州(今河北正定)兵变,累官吏部尚书、京兆尹、御史大夫等职。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次年三月,葬于河阳。
崔斯立,字立之,出生于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县)。生卒年月不详,字立之,又字行坚,行二十六,故又称崔二十六。
元和十年(815年),韩愈好友崔斯立任蓝田县丞,颇不得志。韩愈此时为考功郎中兼知制诰,负责地方官员政绩考核。见好友苦闷,作《蓝田县丞厅壁记》以赠。
公元820年2月14日(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李纯为宦官陈宏志、王守澄谋害于中和殿,后二人拥立太子李恒为帝,即唐穆宗。穆宗在位四年便身故,长子敬宗李湛继位。
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日,宦官刘克明等杀死唐敬宗,伪造遗旨,欲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两天后,宦官王守澄、梁守谦又指挥神策军入宫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李悟,立唐穆宗次子李昂为帝,即为唐文宗。
太和九年(835年),唐文宗为铲除宦官势力,提拔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相与谋划,诛杀宦官。先是将在外任监军的陈宏志召回,令内养(指太监)齐抱真杖杀于青泥驿,升太监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夺王守澄兵权,后毒杀之。
公元835年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反被仇士良等反杀,血溅长安,李训、郑注等人身死,自此“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
崔珙(gǒng)为京兆尹时,京畿旱,奏浐水入内者十分,请减九分以赐贫民灌田,从之。《长安志》
顾师邕[yōng],字睦之,出身官宦世家,进士及第,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得到宰相李训推荐,出任水部员外郎、翰林学士。为打击宦官势力,李训表面依附于权宦王守澄,将王守澄所厌恶的六名宦官派遣至外地巡边,又命翰林学士顾师邕起草诏书,命当地州镇杀六宦官。后因甘露事变,李训等人被杀,六州镇皆废诏命不行。宦官仇士良等,以顾师邕为矫诏(假托诏命),将其收捕下御史台狱。按唐律,凡诈为制书者,处绞刑。顾师邕坐罪流放崖州,赐死于蓝田驿。
乾符元年(874年),天下水旱灾害不断,山东尤甚,饿殍遍野。濮州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市)人王仙芝于长垣(今河南新乡长垣市)聚众起义,率军攻克曹州(今山东菏泽市)。
875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曹县西北 )人黄巢,聚众千人起义响应。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事实上的义军领袖。率众南下广州,北攻长安,转战万余里。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
公元881年1月16日,黄巢即位于含元殿,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原朝官员,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罢之。但不久军纪败坏,劫掠杀人之事横行,同时逃奔成都的唐僖宗也开始调集诸路兵马,反攻长安。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义军重要将领朱温,被任为东南面行营都虞候,受命攻占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唐京西南面行营都监武装太监杨复光兵败,朱温进占邓州,阻扼了由荆襄地区北攻的唐军,稳定了新建的“大齐”政权东南面的局势。杨复光再聚兵攻邓州,朱温败退长安,杨复光乘胜进军至蓝桥。
882年,杨复光与河中节度使王重荣,招降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县)的朱温,唐朝政府授朱温同州节度使,不久又授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使,并赐名为朱全忠,起义军实力大损。唐廷又召沙陀族李克用部入援,诸道兵马齐进,黄巢军多败绩,长安四周被围,军粮将尽。于是黄巢发兵三万扼守蓝田,以为退路。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黄巢败退出长安,由蓝田东出,先克蔡州(今河南汝南),进围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天,不下,兵力疲敝,致为李克用等部所破,主力瓦解。退至泰山虎狼谷(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西南景点),兵围被杀。
乾宁二年(895年),河中节度使王重盈去世,其子王珂、王珙争位。王珂得到了太原节度使李克用的支持,王珙也得到了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华商节度使韩建的支持,唐昭宗以王珂继任,王行瑜、李茂贞、韩建等攻入长安,谋废唐昭宗。李克用闻讯起兵西进,三节度使不能敌,各留兵二千控制京城,自还本镇。
同年七月,李克用兵锋锐利,进逼长安,三镇节度使所遗留部署,意图劫持唐昭宗回归本镇,长安一时大乱,唐昭宗出奔,至石门镇(今蓝田县西南),住圣寿寺。命东川节度使顾彦晖、西川节度使王建入卫,二人却战成一团。好在李克用无不臣之心,击破三镇节度使后,李克用请唐昭宗回长安。
出身琅琊王氏。晚唐进士及第,授滑州节度使幕僚,迁苏州刺史。唐昭宗乾宁初(894年),拜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出任检校右仆射、两浙宣抚使,受到钱鏐抵制。入朝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判度支,进尚书右仆射、司空,封鲁国公。明达有度,时称良相。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年),受到宰相崔胤和宣武节度使朱全忠陷害,王抟[tuán]罢为工部侍郎,贬溪州刺史。继之,又贬崖州司户参军,赐死蓝田驿。
石门镇:在陕西省蓝田县西南部、白鹿原西南麓。属汤峪镇。人口 2850。以村南石门关得名。唐武德二年(619年)为白鹿县治,次年改宁民县,贞观三年(629年)省。后置石门镇。以传统刺绣闻名。有公路通西汤公路。唐昭宗李晔曾逃难住此圣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