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háo bù lì jǐ)具体内容!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明确提出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的重要演讲倡议共同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坚持讲信修睦、坚持合作共赢、坚持守望相助、坚持心心相印、坚持开放包容”。回首倡议实施的八年,沿线国家和地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一大批重点项目全面推进,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化为现实。
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能够为“一带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中方将同各方携手,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以及规则标准“软联通”。为探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中,实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
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石,面向未来,沿线国家和地区将建设形成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铁路、公路、航运、航空、管道、信息等硬件互联互通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帮助沿线各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有助于共享贸易和机遇。互联互通是资源整合和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基础设施互联能够降低资源整合的交易成本,为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也为进一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现实可能。“硬联通”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原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绿色技术、绿色设备、绿色材料和绿色工艺将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最终实现现代化的生态文明“硬联通”。在新的发展阶段,从“绿色丝绸之路”到“空中丝绸之路”,再到“数字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等,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内涵将不断深化,外延将更加扩展。
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是建设基础设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地理规划、贸易标准、金融与税收、海关合作、社会保障,投资纠纷处置和审计监管等相关层面的规则标准。实现“软联通”,就是要通过推进实现“多方认可的企业、商品、职业等领域的行政认证制度”,简化商品、资金、技术和人员的流通手续,节约不必要的交易成本,便利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为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涉及社会多元的利益相关方,项目投资周期长、资本回报率低而且容易受到政治和经济风险影响,需要相关国家或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商议形成规则标准,共同参与建设基础设施,共同享有互联互通带来的收益,建设互联互通的多边合作机制,既能实现合作项目的长期性、稳定性和收益性,又能长久地实现所在地区的和平发展。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规则标准“软联通”,应当合法经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开展社区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参与“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行动,帮助实现相关国家和地区人民共享公平与繁荣。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既要“硬联通”,又要实现“软联通”,不仅要将畅通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与资源流通,也要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优化调整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使“一带一路”成为促进世界人民公平获益的机遇与繁荣之路。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