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必将损害汽车工业和消费者利益”——欧洲各界反对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
欧盟以“反补贴”为名滥用贸易保护主义,招致欧洲政商界、学界等多方人士反对和不满。观察人士指出,此举严重扰乱和扭曲全球新能源产供链稳定,拖累欧洲经济复苏,阻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给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蒙上阴影。
“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对我们将是一场噩梦!”德国北德意志州银行汽车行业分析师弗兰克·施沃佩这样评价欧盟委员会相关决定。他表示,欧盟委员会此举“必将损害汽车工业和欧洲消费者的利益”。
去年10月,欧盟发起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是在欧盟产业未申诉的情况下由欧盟委员会主动发起的,在欧盟贸易救济实践中非常罕见。欧洲多国领导人和产业界人士均表示,欧盟委员会的临时反补贴税措施不利于欧洲自身,不利于欧中贸易,也不利于欧洲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
“输家是市场参与方、企业和消费者。”在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看来,效仿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会导致德国汽车工业深受其苦。“没有一辆欧洲汽车没有中国零部件。我们的制造商也从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加税将伤及自身。”
匈牙利萨佐德韦格研究所政治分析中心主任基塞伊·佐尔坦认为,欧盟委员会做法“十分危险”,将限制自由贸易,限制科技创新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产生负面影响。
马耳他老牌汽车公司哈桑-扎米特首席执行官斯特凡·德古阿拉告诉记者,征收临时反补贴税将增加欧洲消费者成本,减缓电动汽车普及。从环保领域来看,这也意味着会减缓欧盟向更环保技术的过渡,并很可能导致一些欧盟国家无法实现能源转型目标。
近年来,中国-斯洛伐克经济联委会主席帕沃尔·安塔利奇经常去中国参观车展,试驾过很多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也走访了多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他说,中国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经贸往来,互通有无,是最好的合作方式之一,滥征关税不利于任何一方。
此次,欧盟针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的理由是“反补贴”。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真的是“补出来”的吗?
“没有事实依据!”这是德国权威汽车经济学专家、波鸿汽车研究院院长费迪南德·杜登赫费尔的研究结论。他说,中国凭借庞大市场、创新能力和完备产业链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化,这是中国汽车产业竞争优势和良好成本条件的来源所在。
世界工业与技术研究组织协会秘书长保罗·博若思也表示,电动汽车是中国在技术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领域,中国政府不是拿补贴培育市场,而是让众多公司同台竞技。比亚迪、蔚来、小鹏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等电池制造商,在中国创新的高速竞争中相互比拼,不断做大“蛋糕”。
蔚来汽车12日表示,强烈反对用加税方式阻止全球电动汽车的正常贸易,这对于全球的环保、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而言是阻碍而非促进。“蔚来不会因保护主义而动摇我们在全球市场长远发展的决心。”
补贴补不出产业竞争力,保护也保不出真正强大的企业。很多欧洲车企高管和商业协会认为,欧盟委员会不应惧怕中国电动汽车进入欧洲市场,靠加税等保护主义措施无助于解决自身竞争力问题,反而阻碍欧洲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数字化转型。
雷诺公司驻波罗的海国家公共关系和沟通协调员明道加斯·普卢基斯认为,欧洲制造商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市场变化。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上并非特例,欧洲企业必须学会与其他市场参与者共存,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中国电动汽车性价比高、质量好、功能强,不仅受到普通消费者青睐,也备受专业人士推崇。荷兰老牌汽车经销商霍梅斯公司技术经理埃德加·博高对记者说:“无论是质量、智能化还是舒适度,中国电动汽车为我们打开了新视野。”
分析人士指出,中欧汽车产业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如今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大众、斯泰兰蒂斯、雷诺等多家跨国车企与中国车企合资建厂,充分享受中国市场红利。
杜登赫费尔表示,中国拥有体量庞大、极具活力的汽车市场,全球领先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来自中国。他说,不少德国汽车制造商扎根中国市场、与中国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这有助于保证德国汽车厂商增强竞争力,中国对于德国乃至欧洲汽车产业转型至关重要。
波兰电动汽车推广基金会高级顾问亚采克·米扎克告诉新华社记者,国企波兰电动汽车公司已与中国吉利汽车达成协议,合作打造波兰首个自主电动汽车品牌Izera。米扎克说,合作是双赢的,对吉利来说,这将是进入欧洲市场的好机会;Izera也可以获得所需技术等支持,使波兰首个电动汽车品牌早日问世。
与此同时,中国车企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估算,每辆新能源汽车每年减碳约1.66吨,中国2023年出口120万辆新能源车,仅此一项每年可减碳约200万吨。
“全球面向绿色转型的发展浪潮中,没有一国能够独自前行。各国只有携手发展和合作,才能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愿景。”杜登赫费尔说。(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执笔记者:康逸)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研究人员利用界面区成像光谱仪(IRIS)以及其他望远镜的数据,详细研究了太阳黑子中色球层本影波的精细结构,并在揭示其驱动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此项研究表明,色球层本影波很可能是由声学波驱动的。
《经济参考报》6月11日刊发文章《一个计量单位里的创新力|1毫米精准控制造就机器人巧“手”》。现在,机器人的蛇形3D内窥镜和手术操作臂能够自单孔进入人体,在患者体内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运动,兼顾高负载力和精细操控能力。
在自主自立这一原动力的驱使下,李德仁还带领团队研制了我国天-空-地3S集成的测绘遥感系统,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国产地理信息技术体系。那时,李德仁团队自主研发的“珞珈二号”卫星获取了河北受灾地区上空的雷达图像,并观测到一处堤防决口。
6月5日,中国商飞公司一架ARJ21支线大型客机,分别从上海浦东机场和山东东营机场起飞,圆满完成首次加注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演示飞行任务,展现了加注SAF后两型国产商用飞机的良好飞行性能。此次两型国产商用飞机演示飞行所使用的SAF,采用了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生物航煤生产技术。经过一系列技术攻关、装机验证工作后,该公司于今年2月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批准。
“我们正在实施‘科技突围’工程,要把着力点放在有资源有特色有优势的稀土、乳业、新能源等领域,在点上争取实现‘起跑就领先’,以点带面把科技搞上去、把产业提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