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ī)针(zhēn)见(jiàn)血(xiě)这又是什么梗?
2022年,“专精特新”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近年来,大兴医药基地在现有生物制药、创新化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数字医疗和大健康产业板块基础上,紧盯细胞基因疗法、核酸药物、mRNA疫苗、新型抗体等国际医药健康投资热门领域,不断吸引头部企业、高精尖项目聚链成群,大力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群式发展,
同时,大兴医药基地在“科技·医药+金融·服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上持续发力,积极打造具有药谷特色的创新生态,不断构建并完善基于底层技术平台、服务平台生态、金融服务体系的产业创新发展支撑体系。在该体系的推动下,园区培育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的创新企业,一个个国内首创、全球领先的创新成果在这里实现高效转化。
“专精特新”的“专”指的是专业化与专项技术。在大兴医药基地,有很多企业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某个环节或某个产品,在专业细分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园区企业博辉瑞进聚焦医用生物材料研发,围绕临床外科领域搭建了多个可植入、可降解生物材料平台,基于核心技术开发了系列组织修复用植入性医疗器械产品,围绕微创外科、神经外科、口腔科、疝和腹壁外科四个方向转化了近40项产品,针对各个方向构建了多平台、多系列、全矩阵的整体配套解决方案。
“未来,博辉瑞进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方面,将持续加强在实际临床需求、医生使用习惯等方面与在研项目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拓宽产品布局、简化手术操作难度、提升产品质量,在临床外科领域针对不同需求、不同市场提供全面解决方案,降低患者就医费用。”博辉瑞进董事长赵博表示:“围绕临床,我们能做的、想做的还有很多。博辉瑞进未来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大的临床外科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向全球健康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高端医疗器械是大兴医药基地重点发展的产业板块,为精准解决医疗器械领域成果转化中面临的共性难点、堵点,大兴医药基地与园区企业通和立泰联合打造了专业化的医疗器械创新性研究和临床前安全评价平台,建设了一个能够满足研发需求的设备完善、功能齐全的生物相容性评价科技服务平台,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生物相容性评价、动物实验、教育培训等多元化服务。
“我们是诞生在大兴医药基地的企业,公司参与过手术机器人、有源植入器械等621个项目,出具报告519份,协助进入临床175个,还取得了报告‘零发补’的好成绩。”通和立泰副总经理张娟介绍道。作为园区专业服务平台类企业的代表,通和立泰已成为一个集孵化研究、生物相容性评价、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和临床医学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对于园区内三类医疗器械具有全覆盖的大动物实验服务能力,在有效提升创新器械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已成为制药行业升级的必然趋势。智能制药设备的广泛应用,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智能化生产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助力行业向精细化、数字化转型迈进。
作为国内生物制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诚益通一直致力于高质量的产品研发和制造,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以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提升竞争力,不断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助力生物制药行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为中国制药装备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目前,诚益通已经具备了一系列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生物制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并实现数字化转型。其中,智能制造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以数据、集成、个性和管控为主线,实现了生产全流程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在产业数据化、信息化的大趋势下,大兴医药基地的传统中药企业,如何通过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突破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中药生产的标准化、高质量,已成为一道必须解开的重要命题。
2023年9月,联馨药业区块链药品追溯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充分结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技术应用,不仅使联馨药业率先实现药品信息化和可追溯,也为中药行业的药品精细化、信息化追溯体系建设提供示范和经验,引领中药行业信息化新发展。
此外,联馨药业与施耐德电气达成战略合作,在供应链、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联馨药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水平。
当前,北京市正着力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兴医药基地作为北京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锚定医药产业最前沿领域,以推动特色产业园建设为抓手,尝试在特色化细分领域开辟新赛道。大兴医药基地在细胞基因治疗、核酸药物等前沿领域不断发力,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新型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突破承载区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核酸药物产业成果转化基地。
循生医学作为专注于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的肿瘤免疫创新疗法的First-in-class/Best-in-class药物研发公司。其自主开发的国际首款、安全有效的HPV治疗性核酸疫苗,为慢性持续HPV感染者、癌前病变患者、HPV相关癌症患者如宫颈癌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填补了国际市场空白;此外,循生医学是目前北京市唯一一家从事TIL细胞疗法研究,并获得CDE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的公司,其开发的TIL相关产品ReT01 ACT注射液针对泛肿瘤疾病,目前正在临床一期试验中。
此外,园区另一家专精特新企业基因启明专注于iNKT细胞系列相关产品、技术研发和临床应用服务。2023年11月21日,基因启明自主研发的GKL-006注射液,用于治疗肝癌患者的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CDE批准,成为全球首个针对肝癌的iNKT细胞产品。
百舸争流不进则退,惟创新者行稳致远,“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新图腾。“专精特新”中的“新”既包括了技术创新,也涵盖了模式创新。近年来,中国药谷通过聚集院所、人才等创新要素,构建平台生态,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园区营商环境,为园区企业自主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园区手术机器人领域创新企业华科精准坚持以临床需求出发,大胆创新研发,已形成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激光消融系统(LITT)、颅内电极的精准神经外科产品线矩阵,全面覆盖从大型三级医院到基层医院神经外科对精准、微创术式的临床需求,开启了国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进一步领先的新时代。
事实上,华科精准研发团队早在2003年就开始了智能医疗创新的成功尝试,通过颅内电极的自主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逐渐完成该领域90%以上的国产化替代,直接推动了中国功能神经外科的发展。
如今,华科精准磁共振引导激光消融治疗系统在多项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华科精准首席技术官刘文博表示:“从技术上说,坚持自主研发,实现国产替代是我们公司的愿景与目标,并且已经慢慢成为现实;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压缩医疗器械产品价格,让医疗器械在基层医疗体系也能实现可及性,提升我国整体医疗水平,是我们医疗器械公司的社会责任。”
“针对中药创新,应‘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传统中药研发创新;另一条,则是扩大到天然产物的层面,利用科技手段提取有效成分或组分,将传统中药的研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五和博澳首席科学家刘玉玲对于中药新药研发的模式创新指明了方向。
五和博澳作为一家中国药谷“土生土长”,拥有药谷“创新基因”的原创新药研发平台企业,专注于全球独家、高技术壁垒的原创新药,立足系统集成“颠覆性创新”,聚焦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抗炎免疫等重大疾病。
目前,五和博澳已形成了“现代天然药物”与“高端创新制剂”两大成果转化平台,使企业从单一产品创新向平台化创新转变,极大地丰富了产品管线,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