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伤病员在“集体氛围”里康复
日期:2024-06-15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 浏览次数:179
“想请您找赖彬聊一聊……”前段时间,第74集团军某旅某连班长蒋军向应连长反映,战士赖彬出院归队后状态一直不太好,变得越来越“宅”,很少与战友们交流。
听说这个情况,应连长不禁皱起了眉头。在他的印象里,伤病员康复后重返岗位,或多或少都会这样。赖彬的情况比较特殊,他虽然出院了,但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
按说战友们平日里对伤病员一直很关心,很少让他们参加集体活动,有时根据需要还会指定专人照顾。但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个别伤病员产生了懈怠思想,甚至出现“泡病号”和离群现象。
应连长仔细回想赖彬返岗后的表现,认为问题就出在这里。他没有急于找赖彬谈心,而是借召开连务会之机,组织干部骨干就此展开讨论。
“伤病员总窝在宿舍里,确实容易游离于连队之外”“并不是所有的伤病员都无法参加集体活动,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会上,大家都认为这个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必须抓紧时间解决。
如何解决?最后大家形成一致意见:根据伤病员情况,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连队的日常工作生活。同时,班长骨干密切关注伤病员的思想状况,做好教育疏导,让他们尽快融入集体。
战士郑汝清在参加比武时小臂骨折,需要静养。连队干部骨干与医生沟通后,决定安排他担任小教练员,在不影响身体康复的前提下,帮助战友纠正痼癖动作,让他在集体的氛围里更好地养伤。
“不耽误身体康复,又能为大家服务,真是一举两得。”受此启发,蒋军心里有了主意。经过连长同意,他让赖彬利用操课时间盘点连队的战备器材,看看有无损坏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