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面如死灰具体是什么原因?
“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每一次向游客说起“天下第一关”,景区讲解员刘阳都会感到无比自豪。六百多年的历史成就一座雄关,30年的人生见证了古城旧貌换新颜。
盛夏时节,“天下第一关”景区汇聚八方游客。对刘阳来说,七月和八月是一年之中最为忙碌的时候,但同样也是一个机会,让他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将最美的家乡展示给整个世界。
刘阳出生于1993年,儿时的他住在东四条胡同。从家门外向东走去,十多分钟便能看见巍峨壮观的“天下第一关”。太过久远的记忆已然模糊,但12岁那年,爷爷在“天下第一关”景区参演的迎宾大典始终让他难以忘怀。
“我爷爷比较瘦,当时扮演的角色是跟随乾隆皇帝出行的大臣刘墉。我在人群中观看,觉得特别有趣,特别热闹。”7月9日,在第一关的城墙下,刘阳讲起20年前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当时的迎宾大典具有非常浓厚的本地化特色,其中一个体现就是,小辈人和外地人一般听不懂台词。”
“那时候主要是演给山海关及周边游客,随着‘天下第一关’逐渐发展成举世闻名的景区,迎宾大典除了在道具和规模上不断升级,在台词上也不断改进,再不会出现外地游客听不懂的情况。”
或许是受到家庭氛围的熏陶,刘阳从小对曲艺文化感兴趣,不忙的时候,也会去古城“闯关东堂会”来上一段快板表演。作为传统文化的忠实粉丝,他对“天下第一关”所蕴含的长城文化亦是情有独钟。
“‘天下第一关’展示的核心主题是历史。”刘阳介绍,山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徐达在此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山海关是明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占地面积126公顷,主要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以及卫城、哨城等组成,城中心建有钟鼓楼,城内东、西、南、北“十”字相交的四条大街与四门相通,展示了中国古代严密的城防建筑风格,体现着博大精深的长城军事文化。
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天下第一关”的军事意义逐渐弱化,清末民初浩浩荡荡的“闯关东”,则为这座古城汇集了来自大江南北、关内关外的多种民俗风情,留下了萦绕关城百余年的人间烟火气。
时年38岁的刘少华,从前常听父辈讲述,祖上便是当年从山东闯荡出来,最终在山海关定居。巧的是,他的妻子李可为家的前辈,同样是“闯关东”队伍中的一员,只不过李家当年穿过山海关,一路到达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十年前,两人因缘际会,婚后在秦皇岛市生活。
“山东的事太过久远,长辈口耳相传,已经不可追了。”刘少华说,他自幼生活在山海关古城北马道胡同,是土生土长的山海关人,说起家乡名胜,首先便提到“天下第一关”。
“1990年前后,‘天下第一关’广场上有两座石狮子,那时候我四五岁,经常和同学爬上去玩耍。”刘少华回忆,“那时候的‘天下第一关’,更像是属于山海关人自己的景区,人们吃过晚饭,溜达着走上城楼,看北边的角山长城,看西边的落日余晖,看古城里的大街小巷、炊烟袅袅……这种生活方式是属于几代山海关人的共同回忆。后来古城改造,游客多了起来,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意识到,这座‘天下第一关’在历史和文化上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刘少华提及的“古城改造”是很多山海关人对2003年山海关古城保护开发项目的俗称。作为当年河北省一号文化工程、国家文物局的重点修复项目,此项目历时5年,按照“再现明清历史风貌,改善百姓生活环境,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的古城保护开发原则,将迎恩楼、望洋楼、钟鼓楼、兵部分司、大悲院等标志性文物复建,修复6000延长米长城本体,使古城明清历史风貌基本再现。
现在的“天下第一关”,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刘阳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段段生动的讲述,将“第一关”的故事说给每一位游客,将长城蕴含的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传播给每一位游客。
再次和来访者谈起山海关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刘阳表示特别欣慰:“我在景区工作,我知道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山海关,爱上山海关,因为这里空气好、景色好,非常适合居住。我作为一个山海关人,真的感觉特别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