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修志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时值壬寅新年,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盂县志》根据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上溯不限,重点记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史实,下限至1990年底。对1991年至1994年的重要事件,设有“限外辑要”。

  《盂县志》共二十四编,主要介绍了建置环境、人口、农业、工业、交通邮电、城建环保、商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军事、政法、民政、人事劳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俗、方言、人物、文献辑存、附录。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祖先生息繁衍,用劳动创造着灿烂的文化。周灵王三年(前569)建仇犹国。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原仇县,隋大业二年(606)更名为盂县。金兴定四年(1220)盂升为州,明洪武二年(1369)又降为县。民国31年(1942)8月,盂划为盂平、盂阳两县,部分地区划归寿东县(亦称盂寿县)和定襄县;民国34年8月,恢复盂县建置。1990年底,全县设有4镇21乡,526个村民委员会;1个(非农户)居民委员会,下属8个居民区。

  本县地处黄土高原,地势偏高,四面环山,冬夏寒暑分明,属大陆性季风气侯。年平均气温8.7℃,年平均降雨量59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县境各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尤其干旱十年常遇八九。土壤面积290.3万亩,自然资源种类繁多,花椒、核桃等土特产品驰名省内外。地下矿藏极为丰富,特别是原煤分布面广,储藏量达37亿吨以上,且品种齐全,开采较易,是本县重要的支柱产业。

  盂县煤铁蕴藏丰富,有“煤海铁乡”之称。北齐(560—571)设诸冶东西道署,原仇置局丞,为当时7个冶铁基地之一。北宋政和元年(1111),在原仇山、白马山设置炼铁所。明清两代,盂县的手工业一直是以煤、铁、瓷业为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盂县有铁矿、炼铁场60个。

  民国5年(1916),县城东南各村乡共有炉厂(冶铁)150余座,以清城镇为中心点。煤窑13处,集中分布在清城、温池、拦掌、郭村、东村等村镇。民国24年,全县有采掘业(铁矿)5户,食品业9户,煤窑76户,焖铁炉24户等,合计手工业企业168户。

  抗日战争爆发后,只有抗日根据地组织一些较简陋的作坊生产。民国30年,县贸易局在上社等地组织了织布、皮革和铁木农具等厂坊108个,但多在战争中遭到破坏。1949 年,全县共组织和发展了各类手工业456户。

  1951年,全县各类个体手工业共683户到1957年全县共有各类工业企业46个,从业人数为3035人,工业总产值1150万元。1960年中央指示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本县于1962年停办了大部分厂矿。到1965年国营和集体工业企业只有27个,职工队伍减少到1578人,工业总产值降为958万元。1979年后,全县工业经济有了新的飞跃,尤其是乡(镇)办工业企业发展更快,1990年底,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企业159个。其中中央企业1个,市属企业1个,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9个,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22个,乡(镇)属工业126个。全县乡(镇)以上工业从业人数23736人,其中中央企业61人,市营企业2250人,县营全民企业3670人,县属集体企业5676人,乡(镇)企业12079人。全县工业总产值48659.5万元(不包括市营以上企业),主要产品有原煤、焦炭、生铁、铸铁管件、陶瓷、电力、水泥、耐火砖瓦、铝矾土等146种。

  清末到民国初年,本县财政收入靠田赋正税和摊派多种杂税维持,财政支出除维持军饷和行政开支外所剩无几。抗日战争时期,边区政府实行“减租减息”,财政开支集中用于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方针指导下,财政形势好转,人民负担减轻。从1949至1990年,县财政每年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累计财政收入35122万元,年增长率为6%,财政支出27268万元。税收以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人民负担为原则,尤其对农业实行了轻税政策。从1950到1990年整体上看,农业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3%。1990年,农业税收仅占当年税收的3.3%。1985年以后,工商税收大幅度上升,1990年达到3843万元,占当年税收的87.9%。

  本县金融业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盛于民国中前期,衰于抗日战争时期。清光绪十三年(1887),有当铺10家,民国9年(1920),有银号18家。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盘踞县城,私营银号倒闭,金融操纵于日伪合作社。人民金融机构始建于民国27年,为晋察冀边区银行第二专署办事处(后称第二支行,设在北峪口村一带)。1949年3月,华北人民银行盂县支行成立,取代了二支行的金融业务,同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银行盂县支行。1990年,全县共有银行5家,保险公司1家,农村信用社25个,城市信用社1个,信用分社2个,信用站404个,金融机构遍布全县。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古老的仇犹大地开始苏醒,进步思想在青年人中迅速传播。民国26年(1937),中国共产党始在本县西烟镇发展党员,并组建了盂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盂县西烟镇党支部,从此揭开了盂县人民革命斗争崭新的一页。当年10月,建立了以盂县为中心的盂县、平定、寿阳、阳曲、榆次五县特委,随后改为盂(县)、阳(曲)、平(山)、寿(阳)四县中心县委,领导人民进行抗日救亡工作。民国30年,中心县委撤销,成立盂县县委,党的组织迅速发展。到民国38年,全县基层党支部发展到462个,党员发展到9913名。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不断壮大,各级党组织带领全县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至1990年底,全县有基层党委34个,党总支部27个,党支部907个,党员14698人。

  民国16年春,国民党盂县党部执行委员会成立。但国共合作很快遭到破坏,国民党党部活动随之停止。之后,在联合抗日形势下,国民党组织在盂县得以恢复,最盛时建立区分部11个,党员发展到1600多名。后期盂县国民党组织主要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直到太原解放后彻底消亡。

  民国27年,盂县最早的工人组织——工人抗日救国会成立。先后成立的其它群团组织主要有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盂县分会,盂县青年抗日救国会、儿童团、妇女抗日救国会、文化教育抗日救国会、农民抗日救国会、贫农团等。新中国成立后,群团组织迅速发展,特别是工青妇组织网络全县。1990年,县总工会辖156个基层工会,会员18380人;共青团县委辖918个基层团支部,团员11510人;县妇联辖 612个基层妇女组织。

  本县古来即有重教兴学之传统,从兴科举到清末,中考学子超过600余人。北宋67年的历史中就有35名本县籍进士,占全省当朝进士总数的四分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首创小学堂。民国2年(1913),县城四关率先建立国民小学。第一所初级中学于民国15年创立,到民国23年,小学发展到338所,中学1所。抗战时期,小学分成抗日小学、抗日两面小学、日伪新民小学三种学校。1949年全县计有小学405所,高完小学14所。本县第一所中级师范学校开办于1952年,后改为县初级中学校,1960年始设高中班。截止1965年全县共有中学4所,小学536所。1978年以后,教学秩序得以恢复,尊师重教之风再兴。1980至1990年,本县300所学校实现了一无两有三配套(校舍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教学仪器、体育器材、图书资料三配套)。1990年全县有学校596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3所,初级中学29所,八年制学校8所,小学553所。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巩固率达到99.2%,毕业率达到99.7%,普及率99.3%。1977至1990年为大中专学校和技工学校输送合格新生6126名。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随后,清城乡中学被省教委确定为山西省示范初级中学校。

  本县的书院位于文庙东南,是主持地方文运的机构和中心。原建于崇文巷内,名为藏山书院。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移建于学宫东,易名慎交书院。未几,改称为秀水书院。秀水书院虽名为书院,但并不是士子肄业读书的地方,只是科举的预备设施。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废除后,秀水书院改为学堂。

  早在宋代,本县便设有医疗机构“惠民局”。明清以后,社会医疗以私人开办为主,治疗疾病靠传统的中医中药。民国15年(1926)县城由私人开设西医长寿诊疗所。民国26年建立县医院,后随县政府转战五台山,成为军事医疗机构。1949年前,由于缺医少药等原因,致使瘟疫不断流行,人民遭致不可名状的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本县医疗卫生事业逐步发展,先后建立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红十字急救中心,各乡镇、村、厂矿、学校等陆续建立了卫生院(所)、保健站(室),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同时,个体诊所也从无到有,有所发展。1990年,全县共有医疗机构49家,农村卫生所379所,设置病床719张,专职医疗人员1218名,其中,村级卫生员670名,医务人员占全县总人数的0.45%,病床为2.5张/千人。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卫生防疫、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医政管理和科学研究等都取得显着的成绩。

  本县学校体育最初始于晚清末年,战争时期,学校设有军体课。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及厂矿、学校相继建成篮球场、职工体育场、灯光球场、体育运动训练馆等。各级体育组织先后设点,体育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赛经常开展。从1958年开始,各级各类体育代表队多次参加省、地、市运动会。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