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传统,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传承。地方志享有“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太原市图书馆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地方志等特色文献的收藏,拥有品类齐全、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全国县级以上地方志馆藏,其品种与数量位居全国公共图书馆前列。

  时值壬寅新年,太原市图书馆特别推出“‘志’说山西”栏目,通过“读志”、“用志”、“传志”的方式,让山西地方志“活起来”,使广大读者在阅读三晋方志的同时,畅游美丽山西。

  长治市城区,位于上党盆地东。跨北纬36°0857—36°1255,东经113°0445—113°0857,海拔890—978米。左襟太行,右带漳水。上扼河东、太原,为晋之咽喉;下控晋城、洛阳,为中原之屏蔽。有关山之险、四塞之固,为古今兵家所必争。南衔长治县,东、西、北为郊区所围。全区面积55.6平方公里。太焦铁路擦城西而过,公路纵横交错,东承西启,连南接北,为四周各地交通之纽带。

  《长治市城区志》取事立足当代,详今略古,相对断限为1976年到1996年。为保持史实的连续性,对需溯源的事,则适当上溯。

  《长治市城区志》共分十编,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经济管理、城市建设、政治、文化、社会、人物。

  城区南连中原,北接塞外。“东带三关,西为国蔽”,“据天下之户脊,当河朔之咽喉”。历史上南北经济、文化、军事的交往,大都通过这里。《读史方舆纪要》云:“上党,诚自古必争之地矣!”城区南北长8公里,东西长7公里,面积55.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1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3%;平原面积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3.7%。

  本区跨入人类文明的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至少在一万年以前,这里已有人类繁衍。在传说中的尧舜时期,本地是“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殷商时,先属黎国,后为周所有。春秋时为赤狄人的潞子婴儿国,后归晋。战国时韩、魏、赵三家分晋,长治为韩之别都。秦统一后置上党郡、汉承秦制。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郡为州。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置潞州,潞州称谓即从此始。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郡,治所即移至本区内,统县十。嗣后,历为各朝州府治所之所在。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复置潞州,宋更潞州为隆德府。元为中书省晋宁路。明世宗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统治者镇压了潞城陈卿的农民起义后,升潞州为潞安府,附郭置长治县,至此,始有长治之名。民国初,废府、州,本区为长治县,隶属冀宁道。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属太行专署。1945年长治解放,1946年1月建长治市。1975年长治市升为省辖市,1976年2月城区正式建为县级区。行政设置为10个街道办事处,两个农工商联合公司。

  本地区地形东高西低,以黄土丘陵与冲积平原为主。境内有黄土丘陵及土石山区1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6.6%;冲积平原4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3.4%。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夜长夏夜短;雨热同季,温和适中。春季干燥多风,十年九春旱;夏季炎热多雨,分布不均;秋季温和凉爽,常有连阴天气;冬季寒冷寡照,降雪稀少。夏季最高气温37.6℃,冬季最低气温为﹣20.3℃。年平均日照2598小时,年平均降水量618.9毫米。7月份降雨集中,常有暴雨出现,最大降雨24小时可达113.5毫米。年内常有干旱、霜冻、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区内有石子、黑水两条季节性河流,属浊漳河流域,旱季河干,雨季水涨。石子河从城东流入境内,东西走向,境内流长3.5公里,在紫坊村与黑水河汇合。黑水河由长治县流入境内后,由西折北,在紫坊村与石子河汇合入漳,境内流长4.3公里。

  城区人口建国以来经历了三个自然增长高峰期,即:50年代中期的第一个自然增长高峰期,60年代后期的第二个自然增长高峰期和80年代的第三个自然增长高峰期。随着婚育年龄人口的增大,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人口出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况。80年代由于加强了计划生育管理,人口年增长率才有明显下降,由盲目增长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人口再生产的轨道,人口规划指标为:到1996年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6‰以下。

  城区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有玛钢、塑料、磨料磨具、针织、蜡纸、银器、橡胶、电镀、运输、联运等12个企业。主要产品有玛钢管件、棕钢玉块、金钢砂、首饰、塑料编织袋、夹布橡胶管、针织品等30多个品种,近100个规格。其中,玛钢管件、棕钢玉块、首饰、线手套、纸箱、绿松石、圆珠、自行车零件等9个品种打入国际市场。1996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为8.7亿元,比建区初期的1977年增长97.14%,二轻工业总产值1.4亿元,比1977年增长99.61%;出口创汇达2000万元人民币,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20%。

  农业有常青、五马两个农工商公司。1982年市委调整区划时,划归城区管辖。有自然村25个、菜场4个,农户15357户,51456人,耕地15330亩。其中,粮田10842亩。1996年粮食总产640.1万公斤;蔬菜总产10375万公斤,比1982年增长103.17%;水果总产96万公斤;奶类总产173.8万公斤;禽蛋总产47.1万公斤;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0.35亿元,比1982年增长179.7%,人均分配收入2572元,比1982年增长294.1%。随着农村改革的继续深入,进一步巩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集团承包、科学兴农,农村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农民生活亦随水涨船高。

  商业、服务业、饮食业发展较快,1996年有5852个单位(包括个体户),从业人员10916人。社会商品零售额6.94亿元,是1978年的55.6倍;城市集贸市场已发展到34个,集市贸易成交额达6.4亿元。驻区的市属全民所有制商业企业119个,集体所有制商业企业108个。

  城区是山西东南部的客运枢纽,每日有近万名旅客到离或中转。近年来,公路客运发展很快。目前,在本区内经营客运的企业90余家、客车1000余辆,从区内发往外地的客运线条。

  区内邮政业务,由长治市邮电局经营管理。境内共设邮政支局、所24处,通往各地的邮路72条,总长3542公里,区内电线门。市线户,长线家,无线户。邮路干线公里,国际电线多个国家和地区。

  本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区营企业、乡镇企业、外地驻区企业及市场管理四方面税收。本区地方财政自行组织的收入有农业税、耕地占用税、农林特产税、契税及罚没收入等。全区财政总收入,1988年为881.4万元,比建区初期的1977年增长4.4倍。1996年财政总收入2757万元。

  财政支出,本区执行“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有保有压,紧中有活”的方针,并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活动。1996年总支出5588万元,是建区初期1977年的44.9倍。增支原因主要是行政支出及文教卫生支出增长较快。1996年行政支出比1977年增长34.5倍,文教卫生支出1996年比1977年增长27.4倍,抚恤与社会救济支出1996年比1977年增长394倍。

  城区教育以中小学、幼儿教育为主。有普通中学10所,在校学生6502人;小学47所,在校学生22917人;职业中学1所,在校学生692人。全区已普及初等教育,入学率达99%,经省、市验收合格。近20年,城区教育经费投入每年以27.1%的速度递增,到1996年投资达2400万元,占财政收入的35.6%。

  城区文化事业坚持了面向群众、服务基层的方针。近年来,在建立三级文化网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性质与特点,正积极向文、体、科、教、宣五位一体的大文化方向发展。目前,有区属文化馆1个,文化站2个,教育电视台1座。

  驻区的市属文化机构有群众艺术馆1个,博物馆1个,文艺演出团体6个,影剧院4座,对外开放的机关、厂矿俱乐部13座。

  本区的图书发行业务由长治新华书店承担,在区内设有图书发行门市部3个、机关团体供应点8个、总书库1个,年经营额380余万元。

  驻区有市档案馆1个,机关团体档案室96个,大中型企业档案室300余个,共收藏档案57356卷、资料39015万册。

  城区科技人员2471人(不包括市属企业),其中,授予各种专业技术职称的1523人,先后有多项农业技术与科研成果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承认。

  卫生事业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防病治病体系。现有区属医院1所,卫生防疫站1个,妇幼保健站1个,农村卫生院2所,农村卫生所29个。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