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小伙来积石山出差遇地震当起志愿者“5·12大家帮我们现在我应该回报”
暮色苍茫,冷风刺骨。12月21日傍晚,在甘肃积石山县城的大禹广场上,几名年轻的小伙子正在搬卸邮政车送来的几袋煤炭,准备迎战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寒夜。
广场上的10顶帐篷,由当地的中国邮政搭建,其中9顶帐篷给附近的居民过夜。为了保障居民们的安全,数名志愿者分班巡逻,其中有来积石山出差的四川内江小伙李小龙,也有从临夏赶回期望为家乡作贡献的高职学生豆华(化名)。
大禹广场位于积石山县城二环北路附近,距离此次地震震中7.21公里,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18日的6.2级地震发生当晚,县城不少居民到此处避难。
12月20日中午,地震发生36个小时之后,大禹广场上竖起了10顶帐篷。年过六旬的张先生,带着妻子和两个孙子,从距离广场5公里的家中搬至此处过夜。为了让两个孙子有个睡处,他还从家里带来了一张折迭床和两床被褥。“家住9楼,余震不断,我们跟孙子上下楼都不方便,索性就来广场上,也有帐篷。”张先生说,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帐篷内住了近20人,夜里大家都坐着,相互倚靠着睡觉,白天则都去户外溜达。
来自吹麻滩镇中庄村的马女士,也于20日晚带着一对儿女来到大禹广场的帐篷内过夜。马女士称,为了让孩子在县城上学,她租住在广场附近的一处廉租房的11楼,地震后廉租房无法入住,她带着孩子回了趟中庄村老家。可是老家的房子被震塌了,家里的公婆也被安置到临时搭建的帐篷中,她和孩子没有住的地方,只好回到县城投奔亲戚。“和亲戚都住在车上,4个大人4个小孩,担心车子没有油了,暖气开一会儿关一会儿,根本没法睡。”
看到大禹广场上扎起的帐篷,马女士的心踏实了许多。“这里有火烤,还有免费供应的一日三餐,即使有余震也不用太担心。”马女士说,虽然这样的日子她不知道何时结束,但她相信一步一步走好,未来就一定会变好。
21日下午,帐篷内烧得正旺的火炉,让内外的温差高达20℃。帐篷外,志愿者李小龙和豆华正在搬卸邮政车送来的几袋煤炭,准备迎战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寒夜。
“昨晚又经历了4.1级的地震,我们估计今晚来广场上的人可能会更多。”李小龙说,他们几名志愿者分成两班,维护广场帐篷的秩序。
李小龙18日晚,买了从成都飞往兰州的机票,来积石山出差,时间是12月20日。订票两个多小时后,积石山发生地震,不过他依然选择如期前往。20日白天,李小龙抵达积石山后,得知大禹广场需要志愿者,便径直赶至广场报名。
“我经历过大地震,5·12地震那年我读高中,那时候大家都在帮助我们,我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地震灾区的他们。”李小龙说。
今年18岁的豆华是积石山县关川乡人,在临夏州职业技术学院念一年级,地震发生后他一直心系家乡。20日白天,豆华觉得学校课程较少,于是从临夏搭车回到积石山县城,但他并没有选择回离县城不到8公里的家中,而是来大禹广场当志愿者。“我觉得自己出不了钱,也捐不了什么东西,我就想着通过自己的一些实际行动,和家乡共渡难关。”豆华说。
广场上的10顶帐篷,由当地的中国邮政搭建。中国邮政的工作人员杨先生介绍,地震发生后,他们注意到夜晚有不少居民到广场避险,于是20日一早他们在广场扎起了帐篷,并为帐篷通了电,还放置了6个液化气取暖炉。
“20日晚上,每个帐篷内都有20多个人。原本来广场上的人变少了,可21日凌晨又发生了地震,来广场避险的人又多了起来。”杨先生说,由于6罐液化气已经用尽,县城内目前又缺装好的液化气,考虑到夜晚的温度为-13℃,他们又找来煤炭,并将帐篷内的液化气取暖炉统一更换为煤炭炉。
除此之外,中国邮政还特别为居民们设置了一处临时邮局。“现在的快递送也没办法送,好多人不在家,就只好打电话给收件人,需要的话让他们自己来这里取,需要寄东西的话也到这里。”杨先生说,临时邮局还可以为居民们提供开水及手机充电的位置。
杨先生还称,他们为前来避险的部分居民还提供三餐,“方便面、鸡蛋、米饭等,到目前一共提供了2000份,我们的力量也有限,没办法满足所有居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