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1955年,解放军进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授衔,依据资历、职务、功绩等方面,对全军的将领进行综合评定,授予高低不同的军衔。

  在大授衔时,军长和军政委作为一个军的两位主官,级别相同,一般情况两者的军衔是相同的。例如曾任红四军军长的陈再道和政委王宏坤,都被授予了上将军衔。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军长的军衔略高政委一级,因为军长和军政委虽然级别相同,但军长作为军事主官,算是一把手,所以授衔时军长的军衔比军政委高的情况也很多见。

  例如第一野战军第一军,军长贺炳炎是上将,政委廖汉生是中将;四野的四十军,军长韩先楚是上将,罗舜初是中将。

  可有一个军的情况却很特殊,军政委是上将,而作为军一把手的军长最初评定的军衔仅是大校。不仅如此,作为军副职的政治部主任和参谋长,也超越军长,分别被授予上将和中将军衔。这个军就是陕北红军红27军。

  陕北红27军是陕北红军的主力之一,前身可追溯到1932年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1934年7月,在谢子长、贺晋年等人的领导下,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成立,谢子长任总指挥,贺晋年任参谋长。同年9月,陕北游击队合编,成立陕北红军独立师。

  1935年1月,根据陕北特委的意见,陕北红军独立师扩编为红27军,但由于人数有限(700余人),装备条件较差,红27军并未成立军部,只下辖一个84师。

  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鄂豫皖根据地的红25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与红26军、红27军合编,组建红15军团。红27军84师改编为81师,师长贺晋年,政委张达志(开国中将)。1936年2月起,红15军团第81师调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1937年初,中央决定恢复红27军建制,于是下令以81师为基础,从陕北和关中地方武装各抽调一个团,扩编重新组建红27军,军长贺晋年,政委王平,参谋长李寿轩(开国中将),政治部主任李志民(开国上将)。

  贺晋年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与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常年坚持在陕北进行革命活动,从陕北红军游击队,到红27军,再到红15军团,都留下了他战斗的身影。

  与贺晋年不同,王平是湖北人,19岁参加革命,因为文化水平较高,在军队中长期担任政工干部,红军时期先后担任过红3军团红11团政委,红1军团第4师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等职。

  1936年,贺晋年和王平两人都在红军大学学习,红27军重新组建后,毛主席亲自找两人谈话,并亲自手书委任状:

  红27军组建后,按照中央指示,贺晋年和王平率军由陕西的富县赶往正宁县驻防。为了解决军队粮草弹药短缺的困境,贺晋年和王平率军在富县打土豪,成功从反动政府手中夺取了大批粮草和5000大洋,在考虑到中央也面临粮饷短缺的境地后,两人决定只留下2000大洋作为军费,其余全部上交给了党中央,受到了毛主席等领导人的嘉奖。

  先说一说政委王平,抗战爆发后,他被调往华北一线,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政委,冀中军区政委,冀晋军区政委等职。抗战胜利后,担任北岳军区第一纵队政委,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等职。

  从这份履历可以看出,王平在抗日战争时期职务授上将实至名归,而解放战争时期的职务授上将则有些牵强。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下面一共有四个军分区,司令员和政委在1955年基本都被授予上将军衔。例如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政委邓华,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都是开国上将,王平作为第三军分区政委,授上将实至名归。

  而解放战争时期,王平的职务授上将则略显不足,他长期任职的北岳军区和察哈尔军区,都只是二级军区,大授衔时一般为中将。例如北岳军区长期与王平搭档的司令员唐延杰,冀中军区司令员孙毅,太岳军区司令员刘忠,冀南军区司令员徐深吉都是开国中将。

  在解放战争中并不出彩的王平能够后来居上,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主要是因为他出色的政工能力,在新中国成立后大放异彩,先是出任华北军区副参谋长兼干部部部长,于1952年被评为副兵团级。1953年又与杨成武搭档,出任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在朝鲜战场立下大功,所以在1955年才能后来居上,被授予上将军衔。

  说完王平,再来看一下贺晋年。抗战爆发后,贺晋年并没有被派往一线,而是留守陕北,担任留守兵团警备第1团团长。当时留守兵团一共9个团,后来的团长除了三团团长阎红彦较为特殊(陕北红军代表),被授予上将军衔外,其他人基本都是中将和少将。

  贺晋年在抗战时期并不出彩,他真正的高光时刻是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解放战争爆发后,贺晋年被派往东北,历任合江省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司令员、第15兵团副司令员兼第48军军长等职。

  贺晋年在解放战争的职务,是足以授上将军衔。东北野战军的纵队司令情况比较特殊,有上将,有中将,也有少将。例如一纵司令员李天佑,二纵司令员刘震,六纵司令员黄永胜,都是开国上将。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十纵司令员梁兴初,都是开国中将。还有就是名气较大的十二纵司令员钟伟,是开国少将。

  李天佑、刘震、黄永胜三人之所以超过其他纵队司令,那是因为在1949年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时,三人都是兵团副司令兼军长。李天佑是第13兵团副司令兼38军军长,刘震是14兵团副司令兼39军军长,黄永胜也担任过13、14兵团副司令兼45军军长。

  在纵队司令中,贺晋年是与李天佑、刘震、黄永胜三人平级的,他是第15兵团副司令兼第48军军长。

  新中国成立后,贺晋年升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职务达到了顶峰。当时全国一共只有六大军区,军区首长不是元帅就是大将,况且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东北军区作为志愿军的大后方,军事力量堪称六大军区最强。

  在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中,贺晋年顺理成章被评为副兵团级干部。在1955年授衔时,42名副兵团级干部有19人被授予上将,22人被授予中将,按照这个情况,贺晋年可以授上将也可以授中将,结合他的资历,作为陕北红军创始人,理应被授予上将。

  可在最初军衔评定时,原本该授上将的贺晋年,却被连降四级,划分到了大校名单中。后来授衔名单呈送毛主席审阅,当看到贺晋年的名字在大校中时,主席连说“低了,低了,最少也应该是少将。”

  曾经红27军时期的老搭档,政委王平,政治部主任李志民都是上将,就连参谋长李寿轩也是中将,而军长却只是大校,最终还是在毛主席的关注下,才勉强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贺晋年主要是受到了1954年高饶事件的影响,才被刻意压低了军衔。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高成了东北的头号人物,号称“东北王”,贺晋年能够坐上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位置,就是高的极力推荐。高倒台后,贺晋年受到牵连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副兵团级将领,贺晋年虽然只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享受的是中将待遇,也算是组织上对他的一点补偿了。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