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食堂”让老人尽享幸福“食”光
一菜一汤中品出温暖民生。近年来,聊城市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开展幸福食堂建设工作,受到老年人的欢迎。幸福食堂既解决了老年人的吃饭难题,又成了老年人团聚、活动的场所,热菜、热饭、热汤,吃得心里暖乎乎的,聊得心里也是热乎乎的。
8月30日,临近中午,走进冠县清泉街道花留庄村回迁小区,空气中弥漫着当地名吃“冠县酥肉”的菜香味。
香味正是从花留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一楼的花留庄幸福食堂的厨房里飘出来。在幸福食堂里,许多老人早早来到这里,说话啦呱。幸福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的机会,老年人在围坐就餐中相互交流、情感交融,感情更加融洽、邻里更加和谐。
正在操作间里忙碌的大厨叫钱喜顺,做过厨师,学得一手做菜的好厨艺。“炸酥肉可有讲究,譬如看火候,肉、鸡蛋、面粉的配比要掌握好……”钱喜顺说,他是花留庄幸福食堂“冠爱善养”志愿服务队的一员。志愿者服务队目前有25名志愿者,都是义务在幸福食堂帮忙,为前来幸福食堂就餐的老人服务。
不一会儿工夫,花留庄幸福食堂内已经坐满了人,志愿者们挨个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70岁以上老人有89人,2023年11月打造了幸福食堂,供老人免费就餐,为了让幸福食堂长效运营下去,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出资、爱心捐赠、经营收入等多途径保障幸福食堂长效运营。未来,我们要从丰富种类、增加频次上下功夫,也要从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加强管理,让食堂能够长久运行下去,让更多老年人吃出‘幸福滋味’。”花留庄村党支部书记郭俊图说。花留庄幸福食堂建设面积200余平米,可同时容纳100余人就餐。幸福食堂内还设有健康驿站,为前来就餐的老人进行健康检查。
“幸福食堂挺幸福,菜每次都换,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味道很好,很可口,幸福食堂办得不孬。”77岁的平凤巧自从食堂开张一次也没落下。她坦言,吃的就是这股“热闹”味道。人上了岁数最怕孤单,幸福食堂多了个说话拉呱的地方。凑在一块儿拉拉呱,吃嘛嘛香!
“近年来,清泉街道不断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城乡统筹、社会参与、社区(村)实施的工作格局,致力‘每月让70岁以上的老年人免费用餐3次以上,餐餐吃上热乎饭’的目标,成功建成运营11家农村幸福食堂,持续擦亮“冠爱善养”孝老敬老品牌。”冠县清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副书记周张博说。为不断提升幸福食堂温馨、贴心、安心的助餐服务,清泉街道摸索建立“11143”运营模式。同时,以幸福食堂为平台,持续搭建为老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开设“健康角”、举办文体义剪活动、开展非遗教学等,切实做到让老年人吃得安心、过得开心,让老人们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提升幸福感。
近年来,冠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省、市部署要求,聚焦老年人用餐需求,将幸福食堂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工程,作为发展基层老年助餐服务的抓手。工作中坚持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实施以城区带农村、分步推进的发展路径。目前,县域共验收通过幸福食堂128处,惠及1.5万余名老年人。冠县创新融合“幸福食堂+信用”发展模式,积极整合志愿服务、资金捐助等社会资源,推进幸福食堂“建、运、管”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幸福食堂从“一餐热饭”暖身向综合性服务暖心的跨越。目前,冠县幸福食堂建设运营数量居全市首位。
今年以来,冠县着力在民生福祉“稳”和“实”上下功夫,在保障幸福食堂持续运营的基础上,继续稳固发展,持续扩大幸福食堂覆盖面,夯实服务保障根基,坚持“成熟一个,建设一处”的原则,把好食堂“开门关口”,确保新增食堂稳固牢靠、可持续。根据老年人需求,乡镇(街道)申请新增幸福食堂31处。
创新幸福食堂运营模式。鼓励各幸福食堂场所,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符合自身的运营模式。创新做好“一村一策有规划”,如胡庄幸福食堂,依托餐饮场所挂牌运营,与村内红白理事结合,盘活资源,充分利用好幸福食堂场所。
加强幸福食堂规范运营。多部门联合出台《积极发展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共建共享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方便可及、经济实惠、安全可靠、持续发展。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逐步将具备条件的幸福食堂纳入“智慧消防”“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会同市场监管部门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确保食有所安。
为保障幸福食堂可持续运营。强化资金支持,持续完善多元筹资机制,夯实幸福食堂保障资金。巩固村集体支持幸福食堂经济基础,充分运用好村集体资金托底支持,发挥社会、企业筹资功能,继续动员引导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通过捐赠、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老人助餐服务行动;统筹利用慈善支持资金、社区慈善基金,今年拟新设立县慈善总会社区慈善基金,多方吸纳社会资金用于推进基层老年助餐发展。强化信用激励机制,突出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将幸福食堂与信用体系深度融合,拓展“信用+”应用场景,以积分为带动,引导更多群众融入助餐服务、社会治理中来。
提升幸福食堂服务质量。在每乡镇(街道)重点发展1-2处高标准的幸福食堂,从品牌标识打造、从业人员配备、经营资质管理、上墙制度规范、餐饮安全保障、综合功能拓展等方面着力进行完善,带动农村老年助餐整体服务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聊城市自2022年启动幸福食堂建设工作,连续3年纳入民生实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幸福食堂274处,其中城区86处、农村188处,共为68929名老年人建立服务档案,累计服务400.8万人次。
幸福食堂建设运营模式借鉴外市的经验,结合聊城实际,通过近3年的运营探索,逐步形成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型、餐饮企业挂牌型、党群阵地服务拓展型、基层支部领办型等4种建设运营模式。
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型。全市共有15处,主要是养老机构设置幸福食堂。一是场所共用、资源共享。养老机构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对外助餐服务,简便易行、便于实施。二是餐品同设、服务便捷。养老机构餐品少油少盐、酥烂嫩软,只需“加量”即可满足社会老年人需求。三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老年人就餐时可直观看到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成为养老机构的潜在客户。
餐饮企业挂牌型。全市共有56处,主要是品牌化连锁餐饮企业挂牌设立幸福食堂。一是地理位置优越。餐饮企业一般位于小区周边,老年人步行通达性较好。二是餐品设置丰富。一日三餐菜品多样,可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就餐需求。三是可持续运营能力强。幸福食堂无需增加租金、人工等成本,运营成本较低。
党群阵地服务拓展型。全市共有15处,主要是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或配建的养老服务用房,设置幸福食堂。一是场所免费提供。由政府无偿提供企业使用,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党的政策得以广泛宣传。食堂在给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同时,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老年人身边。
基层支部领办型。全市共有188处,主要是村党支部依托现有的农村幸福院或村委会闲置房,提升改造为幸福食堂。一是推动基层治理。将幸福食堂纳入信用体系建设场景,实行信用积分制,引导群众从原来的“站着看”“拍手赞”转变为了“抢着干”“比奉献”,提升了基层党组织公信力、凝聚力、号召力。二是促进邻里和谐。幸福食堂为老年人提供了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的机会,老年人在围坐就餐中相互交流、情感交融,感情更加融洽、邻里更加和谐。
幸福食堂建设运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原则,推动幸福食堂规范化、长效化发展。
完善政策制度,优化顶层设计。先后出台相关文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在幸福食堂建设、运营、老年人助餐等方面给予补助,为幸福食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因地制宜建设,织密服务网络。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按照重点打造、梯度推进,先城市后农村、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逐步推进幸福食堂建设。强化资源整合,采取养老机构拓展服务功能、餐饮企业开展为老服务等多种方式,让“老资源”焕发“新活力”。信息系统赋能,服务便捷高效。建设全市统一的幸福食堂信息管理系统,实行“一次录入、信息共享、全市通用”,老年人就餐刷脸识别、方便快捷,实现就餐服务“全城通”。70周岁以上老年人就餐不限户籍,同等享受就餐地补助政策。规范运营管理,提升治理水平。出台《聊城市幸福食堂运营服务规范》,定期开展考核评估,实行优胜劣汰。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功能集成,以幸福食堂为阵地,链接医疗、志愿服务等资源,推动基层治理水平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