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打造地方资讯门户第一网!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建造师挂靠网-二级建造师报考条件、挂靠价格、挂靠费用、挂靠风险、建造师信息网-中国建造师网

热门关键词: 

  市北“新”事,乘势而上。2月25日下午,市北区新媒体行业产才融合座谈会顺利举办,紧密围绕“营商增效年”部署要求,结合市北区推进微短剧产业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市北区人社局以推进新媒体企业营商环境优化为突破口,携手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以产才融合为笔,在“营商增效”的春风中谱写属于新媒体行业与微短剧人才的春日序曲。

  市北区将2025年定为“营商增效年”,以“营商”促“增效”,以“增效”强“动能”,这场产才融合座谈恰似一记重音,叩响营商环境从“服务企业”向“赋能生态”升级的变革之鼓。

  市北区人社局深谙,真正的营商增效绝非简单的政策迭加,而是构建起人才、企业、高校共生共荣,政策、机制、平台多维发力的“热带雨林式”生态圈。活动中,市北区人社局为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颁发“市北区新媒体行业产才融合工作站”牌匾,这个集项目联合孵化、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育才苗圃,让高校的“书卷气”与企业的“烟火气”交融,让课堂的理论与市场的实战共振。

  这种“生态造血”的思维,也将在市北区孕育硕果。现场,校企双方就开展微短剧领域“企业吹哨式”人才培育、校企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综合性实习等多方面的合作初步达成共识。市北区人社局将充分结合校企双方的人才引育需求,组织高校学子开展产业游学、定向招聘等青年人才主题活动,搭好产才融合互促的桥梁。

  从课堂到职场有多远?在市北区新媒体产业的创意腹地中央商务区,一场关于“未来”的对话正在悄然展开。

  市北区人社局将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作为营商环境优化中的关键一环,联合青岛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天龙及学院骨干教师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深入青岛旗鱼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市北区新媒体企业进行调研。企业开出了涵盖多个专业方向的“春日菜单”,高校则针对性推介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及2025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双方在一问一答中寻觅到人才供需的共鸣。“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微短剧业务,微短剧所涉及的剪辑、平面设计等很多岗位与学院专业非常契合,这种‘订单式’、快速有效的人才对接正是企业需要的,期待与青岛农业大学的青年才俊们携手创造微短剧产业的无限可能。”青岛古麦嘉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于爱山表示。

  一场春日的双向奔赴,也是市北区人社局精准赋能产业发展的“常规动作”。近年来,市北区加速打造微短剧产业新城,市北区人社局坚持以人才资源赋能产业发展蝶变,牵头成立青岛市新媒体行业招才引智基地、市北区新媒体行业产才融合发展联盟,与多部门联合推出扶持微短剧政策“黄金十条”,为新媒体企业与8所驻济高校新媒体产业相关学院牵线搭桥,为产业输送人才、让人才学有所用,微短剧的“流量”正快速转化为城区发展的“能量”。

  市北区人社局以“营商增效”为号角,提前布局2025届高校毕业生招引工作,全力推进青年人才活力城区建设,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强引擎”。今年以来,已针对高校学子开展市北区“智汇北聚”专场招聘会、高校学子看家乡、名企直播带岗等招才引智活动7场,累计吸引29家重点引才单位和190余名高校学子参加。同时,拓展青年人才招引渠道,完善市北区招才引智云平台和校招系统,截至2月中旬,已为803家企业新发布岗位8425个,收获简历23317份。

  人才是城市最大的“流量密码”,是点亮城市未来的“关键变量”。接下来,市北区人社局将继续以人才工作为支点撬动市北区“营商增效”,紧密对接“2+6”产业体系,持续探索与各高校二级学院的交流合作渠道,打通产才融合的“最后一公里”,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到市北,与城区共成长、与产业共未来,续写“才与城”的生动故事。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作品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