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企“喊疼”背后的真相:一场供应链的博弈与反思
当美国最大的无人机制造商斯凯迪奥(Skydio)因对台军售被中方制裁,遭遇供应链危机时,一场国际政治与商业利益交织的大戏悄然上演。这家曾游说美国政府对中国无人机制造商下手的企业,如今却在指责中国‘利用供应链当武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斯凯迪奥因对台军售被中方制裁20多天后,其唯一的电池供应商——东莞一家日企子公司中断了供应。斯凯迪奥不得不对无人机电池采取定量配给,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家公司向白宫高级官员求助,希望美国和其盟友能够帮它解决‘电池断供’问题。首席执行官甚至发文宣称中国‘试图消灭领先的美国无人机公司’。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斯凯迪奥此前一直游说美国政府对中国无人机制造商下手,是这方面喊得‘最凶’的公司之一。今年6月,该公司CEO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声称,公司业务‘被中国企业抢走’,妄称‘中国试图控制无人机行业’。这种‘通过游说进行不公平竞争’的行为,实际上模糊了保护美国利益和扼杀竞争之间的界限。
那么,到底是谁在将供应链政治化、武器化呢?近年来,美国频频遏制打压中国,推动‘脱钩断链’、长臂管辖、单边制裁以及‘友岸外包’‘近岸外包’等政策,无一不是试图在全球经济秩序中将产供链武器化、集团化、‘去中国化’。而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
对于斯凯迪奥这样的企业果断出手反制,是中方出于维护企业权益和国家利益的正当之举,也是为了维护国际贸易正常秩序。这与美方的出发点根本不同。如果斯凯迪奥仍然不从自身找原因,出了问题就往别人身上推,或者甘愿充当美国遏制中国的工具,那就要持续承担这样做的后果。
彭博社近日发表长篇调查文章,承认中国在无人机、太阳能电池板、石墨烯、高速铁路以及电动汽车和锂电池5项关键技术领域已居全球领先地位,在另外7项技术领域也在迅速追赶领先者。这证明‘美国遏制中国科技发展的努力正在失败’。实际上,随着中国科技自主能力越来越强,美国这种战略终将自食其果。
中美科技产业具有高度互补性,存在广泛合作空间。合作而非对抗始终是两国的最好选择。从美国的国内形势看,要认识到这一点,势必经历一番曲折,但这是迟早的事。
这场供应链的博弈背后,折射出的是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关注事件的发展,深入思考其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这场大戏背后的真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